
菲律宾,这个位于太平洋西部的岛国,近日正面临一场由恶劣天气引发的空前危机。连续不断的台风以及猖獗的西南季风,如同肆虐的巨兽,将这个曾以海滨风光闻名的国家推入了泥潭。官方数据显示,受灾人数已攀升至惊人的627万,遇难人数也达到了31人,更有高达300万的民众身处水电供应中断的黑暗之中。遍布各地的医院挤满了罹患登革热和各种感染性疾病的病人,使得整个菲律宾似乎瞬间化身为一座孤立无援的灾难之岛。
过去与菲律宾保持着密切联系的友人,此刻却陷入了令人费解的沉默,仿佛昔日的情谊荡然无存。灾难的景象凄惨得令人难以置信。约15万栋房屋被洪水吞噬,农业领域损失惨重,一夜之间便蒸发了超过93亿比索的财富。300万家庭仍未恢复正常的水电供应,医院里充斥着痢疾和登革热患者,医疗系统几乎濒临崩溃。
气象部门的预警依旧严峻,季风低压系统似乎顽固地盘踞不愿离去,预示着潜在的二次灾害风险。这让近200万尚待安置的灾民,面临着食物短缺的严峻挑战。在这样一个节骨眼上,国际社会的反应呈现出天壤之别的两极化,映射出复杂的地缘政治图景。受灾民众的生活已然跌入谷底。高达48445公顷的农田被无情的洪水侵蚀,161条交通要道和17座桥梁被毁,严重阻碍了救援队伍的通行。
在困境之中,菲律宾政府急切地向外界发出了求助信号。马科斯总统在上任后,将外交政策的重心巧妙地偏移至美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等被视为盟友的国家。他本期待着,过往签署的各种协议、共享的军事基地以及频繁的联合军事演习,能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刻,获得这些“朋友”切实而有力的支持。
这些所谓的“铁杆盟友”的回应,却犹如冰水,让菲律宾总统倍感寒心。作为美国的首要盟友,马科斯政府不仅允许美军进驻菲律宾境内的9个军事基地,还积极参与美国在南海的例行巡航行动。在菲律宾遭遇灾难的关键时刻,其长期以来宣称的“坚不可摧的盟友”美国,却显得格外吝啬。美方仅通过世界粮食计划署提供了1380万比索的援助。要知道,这笔数目与菲律宾庞大的灾情所需相比,无疑是杯水车薪,其效用微乎其微。
日本虽然承诺向菲律宾提供500万美元的救助,但实质性的物资援助却迟迟未能送达。日本方面以“优先本国国内重建”为由推脱物资支援,这使得菲律宾在进行灾情救援工作时,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境地。澳大利亚本已承诺提供净水设备,但讽刺的是,这些设备最终却被澳大利亚海关给扣留了。海关给出的理由更是荒谬绝伦:声称这些净水设备“可能用于军事目的”。
欧盟提供的150万欧元援助,折算到每一位受灾的菲律宾民众身上,其金额甚至不足1欧元。那些平日里在政治和军事合作领域与菲律宾互动频繁的国家,却在真正需要他们伸出援手的时候,选择了袖手旁观。这种态度的转变,让菲律宾民众深感失望,心中充满了无尽的苦涩。在菲律宾最为艰难困苦的时刻,那些曾被菲律宾寄予厚望的“盟友”,却未能如约履行承诺。要么是敷衍了事,要么是直接拒绝,要么是援助物资在运送过程中层层受阻,种种境况都让菲律宾倍感无力。
再来看中国过往的表现,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总额已超过2100万美元。2013年,在“海燕”台风刚过去不久,中国就在24小时内向菲律宾提供了200万美元的现金援助以及1万吨大米。而在2021年“雷伊”台风期间,中国同样迅速到位了4725吨大米和800万比索的食品援助包。
这一次菲律宾遭遇灾难,中国的反应似乎有所转变。中国外交部仅仅是发布了一则领事提醒,中国红十字会也没有组织任何专门的募捐活动,中国驻菲律宾使馆的官方微博等社交平台也未见相关消息,缺乏以往那种积极主动提供援助的迹象。近年来,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不断摇摆,持续采取挑衅性的举动。
今年3月,菲律宾就曾联合美军在南海地区进行巡航。而在国内灾情最为严重的时期,菲律宾却一边与加拿大、法国签订军事协议,允许外国军舰在苏比湾停靠,一边又指责中国侵犯其在“仁爱礁”的主权。菲律宾过分依赖美国等盟友的外交政策,现在看来无疑是失衡且不明智的。马科斯政府为了能够紧抱美日两国的大腿,不惜允许美军扩建其在菲律宾境内的军事基地,并且还与加拿大、法国签订了军事协议,实质上将本国的军事资源拱手让给了他国。
这种策略的实行,不仅阻碍了中国企业在菲律宾的正常运营,更破坏了中菲两国之间长期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氛围,这严重侵蚀了双方互信的基石。中国外交部明确向外界表示,任何援助的提供都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并且中国坚决反对任何“一边享受中国的帮助,一边却在背后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
马科斯总统本以为凭借与美国结盟就能够获得稳固的支持,结果却发现,这些军事盟友虽然能在国防领域提供帮助,却无法解决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也即是说“军事盟友管国防,不管肚子”。美日澳这些国家,在进行军事演习时表现得热络非凡,可在灾难救助时却显得冷漠无情。许多菲律宾民众在网络上对此表达了强烈的愤怒,他们开玩笑地质问,花费巨资购买的美国武器,是否就能用来防台风?
用军事硬件来交换解决不了饥饱的民生问题,无疑是一笔非常糟糕的交易。马科斯政府的“盟友账本”,可以说几乎血本无归。他以国家真实的经济利益为代价,换来了一堆军舰和雷达设备,却无法换来灾民在洪水围困时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一口热饭和一瓶清洁的饮用水。如此计算下来,不仅让灾难中的菲律宾民众感到心寒,恐怕连马科斯总统本人,也得重新认真评估“盟友”这个词在其外交辞令中的真正分量。
在菲律宾的网络上,充满了对政府决策的愤怒质疑:我们倾注了巨大的国防预算去购买美国的先进装备,为何这些装备在面对一场简单的台风时,却显得如此不堪一击?那些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刻,迟迟未能出现的援手,无疑给“友谊地久天长”的论调,泼上了一盆冷水,让人们清醒认识到现实的残酷。
在南海主权问题的敏感领域,马科斯政府更是动作频频,持续制造事端。在今年三月份,菲律宾就曾联合美军在南海地区举行联合巡航,其指向性和意图显而易见。到了七月份,就在国内洪水泛滥、民众饱受苦难的严峻时期,菲律宾的外交官员还有精力在国际舞台上大声谴责中国在“仁爱礁”的所谓“侵权”行为。这种一边接受过往善意援助,一边又反手消耗信任的做法,已经在菲律宾的外交实践中反复上演。
除了承受大自然猛烈袭击的冲击,菲律宾还面临着一个根深蒂固的人为治理问题。在其首都马尼拉,城市的排水系统竟然仍然沿用着西班牙殖民时期的老旧设计。这些过时的管道,常常因为垃圾的堆积而严重堵塞,导致洪水倒灌,使得城区内频繁出现“地面河流”的景象,这极大加剧了城市内涝的程度。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如同一面无比真实且残酷的镜子,将国际政治现实的冷酷无情,以及国家间利益算计的本质,毫无保留地照了出来。真正的国际政治逻辑是: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菲律宾若还不对此保持清醒,继续一条道走到黑,未来必将为此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
菲律宾在国内层面过度依赖外部势力,并且常常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来推进自身的外交战略。这种做法,非但无法确保国家真正的安全,反而可能在面临真正危机的时候,使其成为一个被动且无助的承受者。
由于菲律宾对美国的过度亲近,其在东盟区域合作组织中的地位也受到了负面影响。东盟一贯秉持的是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保持战略平衡,并致力于寻求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地区内的争端。菲律宾方面采取偏向美国、对抗中国的立场,这显然违背了东盟一贯奉行的友好、和平与中立的原则,也使得菲律宾在东盟的整体框架下,逐渐成为了一个“不合群”的“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