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 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6岁娃被拐时哭喊不要卖我!37年后父子跪地相拥,终于等到团圆

产品展示 点击次数:92 发布日期:2025-07-13 06:10

“爸——!”2024年12月11日,重庆渝北区某认亲现场,37岁的刘健扑通跪地,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让在场所有人红了眼眶。对面,65岁的刘中颤抖着伸出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抱住失而复得的儿子:“我们这个家,还在。”

这场跨越37年的重逢,让无数网友泪目。但鲜为人知的是,支撑这对父子走到今天的,竟是一棵树、一条路,和科技时代最温暖的“星光”。

被拐那天的雨:6岁男孩的“末日记忆”

1988年的重庆长寿区,6岁的刘健正蹲在家门口玩泥巴。一个陌生男人递来一颗糖:“叔叔带你去买玩具好不好?”他下意识回头看了眼门前的老槐树——树干上刻着自己身高,树根下埋着捡来的玻璃珠。

“后来他总说,那天雨是咸的。”志愿者李姐翻着泛黄的寻人启事,“人贩子把他带到砖厂,监工用皮带抽他背,说‘哭就打死你’。他蜷在草堆里,盯着天上月亮想:那棵树是不是也在看我?”

在砖厂的三个月,刘健学会了看人脸色。监工抽他时,他咬着牙不哭;其他孩子抢他饭碗,他攥着半块馒头躲进柴房。直到某天深夜,他摸黑翻过围墙,沿着铁路走了三天三夜,最终饿晕在贵阳街头。

“捡废品时,我总找有树的地方睡。”刘健摸着认亲现场的茶几,声音发颤,“好像离那棵树近一点,爸妈就能找到我。”

父亲的三十七年:从“找儿子”到“等儿子”

刘中至今记得接到电话那天的场景。邻居说:“你娃在砖厂,快去看看!”他骑了两个小时自行车,到地方只看到空荡荡的草堆和半截麻绳。

“他娘当场就疯了。”邻居王婶抹着眼泪,“中子把家里能卖的都卖了,照片印了上万张。有次在煤窑打工,塌方压断三根肋骨,醒过来第一句话是‘还能走路,继续找’。”

公安部“团圆行动”数据显示,2021-2024年全国找回失踪被拐儿童超1.2万名,但刘中的寻子路走得格外艰难。他背着印有儿子照片的帆布包,走遍云南、贵州、广东,饿了就啃冷馒头,困了睡天桥底。最绝望时,他在长江边坐了整夜,直到晨光里飘来卖早点的吆喝声——“我娃也爱吃醪糟蛋”,他猛地站起身,继续买票上车。

“有次在贵阳,有个孩子背上有胎记,我冲上去掀人家衣服。”刘中苦笑,“那孩子妈骂我神经病,我跪着说‘阿姨,我儿子丢了18年了’。”

DNA里的“星光”:科技如何照亮回家的路

转机出现在2024年3月。贵阳警方在排查流浪人员时,发现刘健的口音带重庆腔,且对“长寿区”“老槐树”等关键词反应激烈。民警劝他采血入库:“现在技术能比对30年前的样本,你爸可能也在找。”

几乎同时,重庆警方在“团圆行动”中更新了刘中的血样。2024年11月28日,公安部“打拐DNA系统”发出警报:两份样本高度匹配!

“这就像在茫茫大海里捞针,但科技让‘针’自己发光了。”参与比对的民警张伟解释,“系统能识别200多个基因位点,就算样本部分降解,也能通过算法补全。去年四川有个案例,孩子被拐41年,靠一根头发丝就比中了。”

据公安部“团圆行动”办公室统计,截至2025年6月,全国已设置3000多个免费采血点,累计帮助1.4万个家庭重聚。在重庆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的冷藏柜里,3.2万份DNA样本静静等待——每一份,都是一个破碎家庭最后的希望。

认亲现场:37年的眼泪,终于有了重量

2024年12月11日,重庆渝北区某酒店。刘健攥着志愿者递来的纸巾,手指关节泛白。当大门打开的瞬间,他看见那个背有些驼的男人——和照片里一样,右耳后有颗痣。

“爸!”他扑通跪下,额头抵着父亲膝盖。刘中哆嗦着摸出老花镜,盯着儿子眉间的胎记看了半分钟,突然嚎啕大哭:“我的儿啊!爸给你煮了醪糟蛋,趁热吃……”

现场,民警宣读了DNA比对报告:“确认刘中与刘健符合生物学父子关系。”掌声中,刘健的母亲被搀扶进来——她抱着儿子小时候的虎头帽,嘴里反复念叨:“每年生日都摆碗筷,今年终于坐满了……”

同样在认亲现场的,还有从四川赶来的陈虎一家。28年前,他被爷爷的女友以“带去买糖”为由拐走,如今已定居成都。“妈,我过得挺好。”他轻拍母亲后背,目光扫过她鬓角的白发,“但你们老了,该我照顾你们了。”

那棵树还在:更多家庭仍在等待

认亲后第二天,刘中起了个大早,给儿子煮了碗醪糟蛋。刘健咬着甜糯的汤圆,突然说:“爸,咱们回家看看那棵树吧。”

如今的老槐树依然枝繁叶茂,树干上的刻痕已模糊不清,但树根下,刘健当年埋的玻璃珠还在。“原来它一直等着我。”他摸着树皮,眼泪砸在泥土里,“就像你们,从没放弃找我。”

截至2025年7月,全国仍有超5000个失踪被拐儿童案件在侦。在重庆长寿区,刘中家的老槐树成了“团圆树”——每到周末,总有寻亲家长来系红丝带,写上孩子的名字和特征。

“科技在进步,但爱永远不会过期。”参与“团圆行动”的民警说,“每一份DNA样本,都是父母3650个日夜的牵挂;每一次比对成功,都是对‘永不放弃’最好的回答。”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数据引用自公安部“团圆行动”办公室公开通报及《中国打拐工作年度报告(2024)》,人物姓名均为化名(除已公开认亲案例),情节基于真实事件改编。

产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