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无印良品的铁杆拥趸,每回逛店恰似拆盲盒般充满惊喜。总有一些单品,令人不禁喟叹:设计师的奇思妙想,远比商品更具容纳之量。
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那个迷你黄麻袋,巴掌大小的粗麻布袋子挂在钥匙扣货架上,标签写着10元。
它长得像缩小版的购物袋,复古纹路确实可爱,可翻来覆去找不到拉链或内袋,连装片口红都嫌挤。
收银台排队时发现,真有小姑娘一次拿了三个,结账时还嘟囔着“挂在书包上超萌”,突然明白这10块钱买的哪是袋子,分明是“可爱充值卡”。
转角的迷你不易沾水包更绝,比巴掌还小的尼龙材质,印着MUJI经典的灰色logo,摆在大号同款旁边像个玩具模型。
要知道标准版的不易沾水包能装下笔记本电脑,扔进洗衣机都没事,可这个迷你款连一包纸巾都塞不进去。
导购说有人买来当零钱包,可实测连百元纸币都得对折三次,最后只能挂在包上当装饰——原来“不易沾水”的隐藏含义是“装不下任何会沾水的东西”。
这次在货架上最先抓住眼球的是那个钛杯,通体银灰的金属质感透着股“生人勿近”的高级,拿在手里轻得像片羽毛,可看到价签上298元的数字时,手指突然像被胶水粘住似的停在半空。
要知道钛这种材料在航空领域都算“贵族金属”,但把它做成没把手的喝水杯,价格直接比普通保温杯翻了三倍,网友那句“喝一口心会痛”的神评,简直说到了心坎里——每抿一口都像在吞咽人民币。
相框型明信片夹,木质边框配着透明亚克力板,挂在墙上确实有文艺范儿。
标签上写着“2024年日本同步款”,可试着夹了五张明信片,夹子就开始往下滑,夹两张又显得空荡荡。
旁边有顾客吐槽“还不如用晾衣夹挂墙上”,突然发现这玩意儿的实用度和装饰性,可能真的成反比。
旁边货架上摆着的手动翻页万年历,纯白色外壳配着黑色数字,摆在书桌上当摆件确实像从日剧里搬出来的道具。
小尺寸的162×55×74毫米(原数据疑似笔误,按常规日历尺寸修正),标价48元;大的要78元,相当于每天花两毛钱买个“撕纸仪式感”。
导购说这是今年的爆款,可当我试着翻了下日期,塑料齿轮发出“咔哒”声的瞬间,突然冷静下来:为了每天三秒钟的仪式感,要先支付近百元的“情调税”,钱包比翻页器转得还快。
文具区的小信封三组8元,拆开一看比银行卡还小,纸质摸着确实厚实,可翻遍全身找不到用武之地。
塞进钱包会被卡折坏,当书签嫌硬,最后只能夹在日记本里当装饰。
收银员说这是“手写信爱好者必备”,可现在连快递单都电子化了,三枚信封够写一年的信,剩下的怕是要等到下一个笔友出现。
小物收纳盒的设计倒是戳中痛点,磨砂白的塑料盒叠起来像乐高积木,单个28元的价格看着不贵。
可当我试着把回形针、数据线、口红放进去,三个盒子才勉强装满,一算账84元能买个正经收纳箱了。
货架上叠放的样品摆得整整齐齐,可实际用起来,空置的格子比装了东西的还多,突然理解为什么有人叫它“精致穷专属收纳”——为了好看,允许物品住“单间”。
逛完一圈发现,MUJI的这些单品像极了便利店的关东煮——看着诱人,买回去才发现不是太咸就是太小份。
钛杯的轻是真的,价格的痛也是真的;黄麻袋的萌是真的,没用也是真的。
收银台前排队时,听到有人说“买MUJI就像谈恋爱,明知性价比低还忍不住心动”,手里攥着的钛杯突然不香了——原来我们为“无印”二字交的,从来不止是商品的钱。
走出店门时,阳光照在购物袋上,迷你黄麻袋从缝隙里露出个小角,突然觉得这10块钱花得也不算亏:至少它证明,有些可爱,确实需要付费观看。
路过垃圾桶时犹豫了三秒,最终还是把购物小票塞了进去——有些账单,眼不见心不烦。
地铁站的广告牌上,MUJI的新海报写着“简约不是减法,是找到本质”,突然想起那个迷你包,它的本质,可能就是让我们心甘情愿为“没用”买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