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在以色列政坛,老将内塔尼亚胡再次掀起波澜。10月18日,他在接受以色列第14频道采访时明确表示,将参加2026年11月的议会选举,并信心满满地宣称将再次获胜。这一消息,既是对支持者的鼓舞,也是在对手面前的一次心理施压——任职时间超过18年的政治老将,再一次把自己的存在感深深烙印在以色列政治格局中。
内塔尼亚胡的政治生涯像一部长篇连续剧。自1996年首次成为总理以来,他先后两次执掌总理之位,中间虽有间断,但累计执政超过18年。2021年,他的政府被亚伊尔·拉皮德与纳夫塔利·贝内特领导的中间派联盟取代。然而短短一年多后,他又率领利库德集团重返权力巅峰。2022年大选中,利库德赢得32个议会席位,获得64名议员推荐,内塔尼亚胡再度宣誓就任总理,带领一个由极右翼与宗教党派组成的联合政府。权力轮回间,他早已磨炼出老练的政治手腕,掌控议会运作如同熟练棋手布局。
内塔尼亚胡上台后,推动的司法改革引发持续数月的全国性抗议。司法改革不仅关乎法律制度的结构,更触动了社会各阶层对权力分配的敏感神经。街头的抗议声、舆论的喧哗,成为对政府施压的显性信号。但内塔尼亚胡似乎早已习惯在风口浪尖中稳住局面。他不仅在国内政治上游刃有余,在外部安全挑战面前,也展现出强硬姿态。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他对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以及被扣押人员的处理,虽受到部分民众和家属的批评,却也向支持者传递了坚定信号:国家安全高于一切。
这种政治姿态,让人看到内塔尼亚胡的一贯逻辑——在以色列的政治舞台上,他深谙选民心理,也懂得如何在危机中塑造强人形象。右翼与宗教派系的联合,不只是数字上的策略,更是权力联盟的稳定保障。内塔尼亚胡善于利用选举机制和党派结构,将反对声音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同时强化自身政治基础。即便面对社会抗议,他依旧能够通过议会运作和选举筹码,将自身利益最大化。
从国际视角看,内塔尼亚胡再次宣布参选,也意味着以色列未来两年的外交政策和安全策略可能延续现有路线。他的强硬安全政策和对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将继续影响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同时也牵动着国际社会对以色列政策的关注。长期执政,使他对外交格局了然于心,无论是与美国、欧洲国家还是邻国互动,他都能在复杂局势中寻找有利位置。
这次选举宣布,既是内塔尼亚胡对支持者的政治动员,也是一种对潜在对手的心理震慑。选民和政党在计算政治风险时,不得不考虑内塔尼亚胡的经验和策略。他对胜利的自信,不仅来源于过去的执政记录,也源于对政党联盟和选举规则的精准掌握。利库德集团的党派力量,加上宗教派系的稳定支持,为内塔尼亚胡在2026年的竞选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这条权力之路并非没有挑战。国内社会抗议仍在继续,部分民众对司法改革和安全政策提出质疑。这种民意压力,如同暗流,随时可能在选举前爆发,对选情产生影响。同时,巴以冲突的持续存在,也让以色列在国际舆论和外交压力下,需要在安全与政治合法性之间寻求平衡。内塔尼亚胡能否在保持强硬姿态的同时,安抚国内社会不满,将是其再次胜选的关键。
政治老将的自信背后,是长期对制度、选民和舆论的精准把控。18年的执政经验,让他在以色列的政治棋盘上,如同棋手掌控每一步落子。2026年的选举,不只是对利库德集团的考验,更是对内塔尼亚胡个人政治智慧的验证。他的参选宣布,让整个以色列政治提前进入紧张博弈期,每一个政党和选民,都必须重新评估政治格局和可能的权力走向。
内塔尼亚胡的再次参选,也提醒我们:以色列政治是高度个人化与党派化交织的复杂体系。一个政治老将的回归,意味着政策连贯性和权力稳定性,但同时也可能带来社会分裂和民意对立。选举结果,不仅决定未来政府组成,也将影响国内政治氛围和中东局势的延续。
当采访结束,内塔尼亚胡面对镜头的坚定目光,透出一股政治老练的气息。过去的权力循环,他早已驾轻就熟;未来的选举挑战,他胸有成竹。以色列政坛的下一章,注定又将是一场老将与社会力量之间的角力,而内塔尼亚胡已明确表态:他准备好,再次握紧权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