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上市公司六成收入靠一个人,这个人要走,公司老板只说了两个字:“荒谬”。 2025年11月6日,乐华娱乐创始人杜华在社交媒体上对“王一博解约”传闻的回应,让这场持续数月的风波再添悬念。
王一博与乐华娱乐的合约将于2026年10月到期。 与2025年3月传闻出现时官方迅速否认的态度不同,这次乐华方面未进行正式辟谣。 资本市场已经作出反应,乐华娱乐股价近期连续下跌,10月份跌幅达12.69%,下半年累计跌超28%。
这场被业内称为“一人拖飞机”的合作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乐华娱乐在2022年港股上市时,445页的招股说明书中出现王一博的名字18次,被资本市场称为“王一博概念股”。 这一别称背后是残酷的财务现实:根据公开财报数据,王一博个人连续多年为乐华娱乐贡献超过60%的营收。
具体来看,2019年至2021年,王一博应占收入分别占乐华总收入的16.8%、36.7%、49.5%,呈现持续快速上升趋势。在2022年前三季度,王一博的占比进一步上升至59%。 2020年至2022年间,王一博为乐华创造的收入高达10.83亿元。
这种依赖程度在2024年1月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一条关于王一博的未经证实的传闻,直接导致乐华股价暴跌78%,三天蒸发56亿港元。 王一博粉丝戏称:“乐华大楼的每一块砖都是王一博搬的。 ”
2025年3月20日,“疑似王一博离开乐华”话题首次冲上微博热搜。 当时王一博官方粉丝团账号曾迅速回应:“此为不实信息”。 但八个月后,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
王一博已采取一系列“去乐华化”行动。他删除了与公司的出道纪念日合照,在新项目中不再提及乐华。 2025年的新商务合作(如Helly Hansen全球代言)及纪录片《探索新境》均未出现乐华参与痕迹,致谢名单亦无公司署名。
与此同时,粉丝对乐华的不满情绪持续积累。 粉丝们指控公司利用王一博的个人资源为其他艺人置换机会,例如在综艺、影视项目中强制加入公司新人。2025年跨年演唱会威亚扣未扣牢的安全问题,以及公司被指对此事处理不当,进一步加剧了双方关系的紧张。
王一博与乐华娱乐的合作始于2014年,当时13岁的他签下十年合约。 原本的合约在2024年就该结束,但当时为了乐华上市前景,双方又续了几年。
合约中曾隐藏着“自动续约”条款,只要合约到期时艺人还有未完成的工作,合约就会自动续签一年。 这种机制导致艺人实质上被无限捆绑。 直到2022年乐华冲刺港股上市时,王一博团队才以“多续约四年”为条件,换取了取消这一条款。
目前,王一博的经纪合约存在分阶段解约的可能性。 业内普遍猜测,其影视约可能在2025年10月先期到期,而商务合约延续至2026年10月。 这种分阶段解约的方式,成为双方协商的折中方案。
王一博近年来明显将事业重心转向演员赛道,凭借《无名》《长空之王》等作品入围主流奖项。 但粉丝指控乐华却仍要求他接综艺“奶新人”。
拍摄电影《热烈》时,公司被指安排他去开家族演唱会,粉丝愤怒表示:“乐华在毁他演员路! ”更让粉丝不满的是,乐华被曝从不给王一博拉剧本,连黑公关都不处理。 粉丝统计发现,王一博的爆剧全是自己试镜来的,公司唯一做的就是在合同上盖章。
在分成比例上,王一博的分成从早期的三七开提升至五五开。 但乐华被指利用其商务资源为旗下新人置换机会,近三年通过其代言为新人争取到12个综艺飞行名额和5部网剧配角资源。
面对合作关系的变化,王一博已经为独立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他名下已布局文化、商务类公司,掌握实际控制权。 2024年他注册了壹博文化控股公司,签约好莱坞CAA经纪约,并与博纳影业联合成立影视基金。
他的个人项目已展现出独立运作能力。 纪录片《探索新境》口碑奖项双收,第二季正在筹备中。 商业代言续约率极高,形成稳定个人IP。 目前他手握30多个代言,覆盖高奢、汽车、鞋服饰品、零食酒饮等多个品类。
超90%粉丝表态“期待不续约”,认为乐华已成发展桎梏。 粉丝们普遍支持他解约,认为这样可以让他专注于个人发展,不再需要“拖飞机”。
王一博与乐华的案例并非孤例。 赵露思曾选择激烈解约之路,在社交媒体直接喊话原经纪公司。杨紫则选择合约期内老老实实做“一姐”,最终和平解约。张晚意通过法律博弈,以50万违约金换来自由身。
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中国娱乐产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顶流艺人不再满足于被管理,而是寻求更多自主权。 从“艺人主导”的模式逐渐成熟,粉丝经济也不再是公司吸血的工具,而是通过作品和人格魅力直接绑定受众。
王一博在《这就是街舞》中的发言或许能说明他的态度:“粉丝和偶像应该是互相尊重的独立个体。 ”这种保持专业距离的态度,反而让他的微博超话活跃度长期稳定在前三。
随着2026年10月合约到期日的临近,这场关乎顶流艺人前途和上市公司命运的商业博弈,正在引发整个娱乐产业的密切关注。
#全民炫饭打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