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帝王蟹,搅动了整个舆论场。11月1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第九食堂悄然上架一款4.2斤重的堪察加拟石蟹,标价999元/只。有人当场拼单买下,拍照发圈;也有人惊呼:大学食堂何时成了高端海鲜馆?
短短四天后,校方宣布该菜品已停止供应。理由是“弘扬勤俭节约风尚”,契合“诚朴雄伟”的校训精神。帝王蟹从登场到退场,像一场短暂的实验,却引出一个长久的命题:高校食堂,到底该是什么模样?
这并非孤例。近年来,武汉大学引入“老乡鸡”,西安文理学院开出“海底捞校园店”,北京多所高校推出15元牛排意面、椰子鸡火锅等网红菜。高校食堂正悄然变脸,从单一保障转向多元服务。南京大学一边卖着999元帝王蟹,一边提供10元生蚝、0.4元素菜和免费汤,正是这种双轨制的缩影。
支持者认为,大学生已是成年人,有权选择消费层级。拼单吃蟹,不过是一次集体改善伙食的行为,何须上纲上线?况且定价低于市场,流程透明,并未强买强卖。反对者则担忧,食堂本质是公益性场所,高价菜易滋生攀比,模糊教育空间的底色。当“谁请客吃帝王蟹”成为话题,寒门学子是否会在无形中感到压力?
关键不在于该不该有“贵”,而在于“平”是否依然坚固。真正的平衡,不是简单地撤下一道菜,而是建立清晰的消费分层机制。基础餐食必须稳定、低价、足量供应,这是底线。在此之上,允许适度市场化探索,满足多样化需求,也未尝不可。问题在于,这种探索需公开透明,避免资源倾斜导致普惠性受损。
南京大学强调其长期提供1分钱早餐、7至10元套餐,说明学校并未放弃基本责任。但此次事件暴露出沟通缺位:为何事先未说明定位?为何在争议发酵后才回应?若能提前告知这是“高端档口试点”,并配套学生意见征集机制,或许不至于落得“炫富”之名。
高校食堂不仅是吃饭的地方,更是育人空间。它传递的不仅是味道,还有价值。在这里,既要让学生吃得体面,也要守住教育公平的温度。允许选择,但不制造差距;鼓励多元,但不忘根本。
食堂的菜单可以丰富,但不能失衡;价格可以分层,但不能分等。真正的校园文明,不在于有没有999元的帝王蟹,而在于每个人都能安心吃上属于自己的那一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