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歼-36,也不是歼-50,而是第三架六代机横空出世——西飞制造的歼轰-26,无尾兰姆达翼,机尾折线凌厉如刀锋。
建军节前夜,中国航空工业以“三机齐聚”的姿态,在西北戈壁撕破了美国军工的最后遮羞布。
当特朗普还在吹嘘“五年前就秘密试飞F-47”时,波音公司展示的所谓六代机,只有一张连弹舱盖都画得模棱两可的PPT渲染图。
五角大楼的会议室里,战略分析师们对着闪烁的幻灯片眉头紧锁,而中国试飞场的轰鸣声已碾碎了美国维持二十年的技术优越感。
一、实机碾压PPT:中国双轨竞速击碎美国神话
歼-36的无垂尾飞翼布局将雷达反射面积压缩到F-22的五分之一,等离子隐身涂层在戈壁烈日下流动着幽蓝光泽。
三台WS-15改进型发动机爆发出41吨推力,让4马赫极速巡航成为常态。
而四百公里外,歼-50的兰姆达翼划破云层,全动翼尖像猎鹰振翅般精准调整攻角,电磁弹射适配福建舰的舰载型号,早已完成甲板调度测试。
美国NGAD项目呢?XA100变循环发动机测试卡在2.2马赫瓶颈,因为中国对镓、锗的出口管制,导致雷达核心材料断供。
波音工程师私下承认:“F-47的鸭翼设计是向歼-20‘偷师’,但我们的飞控软件连单发失效预案都还没跑通”。
二、产能鸿沟:脉动生产线碾碎“纸飞机”
美国空军参谋长查尔斯·布朗的焦虑正在蔓延:“他们造一架六代机只要六个月,我们却要两年”。
洛马公司沃思堡工厂的F-35生产线,因为TR-3计算机升级失败积压着110架“半成品”,2023年交付量暴跌至97架。
更讽刺的是,825架已服役F-35的起落架轴承,全部采购自江苏无锡的制造厂——每卖出一架F-35,都在给中国供应链打工。
而在成都黄田坝,歼-20脉动生产线以72小时一架的速度下饺子。
10个装配站位像精密钟表般协同运转,地勤人员推着特制小车,把WS-15发动机像换电池般插进机体。
卫星图像显示,2025年上半年新列装的歼-20已达68架,而西飞新建的歼轰-26车间,宽体机身正通过3D打印一次成型,量产成本锁定在1.2亿美元——仅是F-47预估造价的40%。
三、体系革命:三把刀重塑西太制空权
歼-36的弹舱里躺着两枚4吨级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覆盖关岛安德森基地;
歼-50的格斗弹舱弹出PL-17,200公里外锁定F-35像用红外仪瞄准蜡烛;歼轰-26的宽腹弹舱更塞进六枚鹰击-21反舰导弹,专为航母量身定制。
这哪是单打独斗的战斗机? 分明是“踹门-格斗-点穴”的三刀流体系:歼-36踹开防空网,歼-50绞杀护航机群,歼轰-26低空突防直刺航母咽喉。
美军印太司令部的兵推结果触目惊心:现有F-35对抗歼-36,交换比是1:5。
当歼-20S后座武器官指挥四架攻击-11无人机蜂群扑来时,F-22的雷达告警器甚至来不及闪烁。
四、工业铁幕:3万套夹具的锈蚀与脉动线的轰鸣
加州的莫哈维沙漠仓库里,封存着F-22生产线的3万套专用夹具。 十二年风吹沙蚀,液压定位销早已锈死。
五角大楼估算:重启生产线需50亿美元和五年时间,新机单价将飙至2.76亿美元。
而同一时刻,沈阳的歼-35车间正在调试第十二条脉动线,每30天下线12架舰载五代机。
美国军工复合体陷入结构性溃败。 波音因KC-46加油机漏油被罚19亿美元,洛马F-35的软件漏洞修复清单长达217页。
当中国用“契约化考核”逼出歼-36十个月首飞的奇迹时,美国NGAD项目还在为海军陆战队的垂直起降需求吵架。
西太平洋的云层深处,歼轰-26的折线尾翼正切开气流。 它身后是三条脉动生产线、三套作战体系、三把功能互补的空中利刃。
而大洋彼岸的PPT上,那架叫做F-47的“纸飞机”,连起落架都还停留在渲染图的虚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