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 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刚从南非回国,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国家,没有滤镜

新闻动态 点击次数:170 发布日期:2025-09-04 04:47

飞机落地浦东机场的那一刻,我长舒了一口气。不是因为南非有多危险或者不好,而是因为这三个月的经历实在太过复杂,需要时间消化。朋友问我南非怎么样,我一时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去之前,我对南非的印象停留在课本里的种族隔离、新闻里的治安问题,还有那些野生动物纪录片。但真正生活在那里之后,我发现这个国家远比我想象的要立体得多,也复杂得多。

第一课:肤色不是你想的那样

刚到开普敦的第二天,我就被现实狠狠上了一课。

那天我去超市买东西,排队结账时前面站着一个黑人大叔和一个白人女士。收银员是个有色人种的年轻女孩,看起来有点混血的样子。我原本以为会看到什么种族间的紧张气氛,毕竟网上总说南非的种族问题很复杂。

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黑人大叔和白人女士聊得很开心,讨论着周末的天气和橄榄球比赛。收银员女孩也加入了对话,三个人笑得前仰后合。轮到我的时候,那个收银员女孩还特意用英语跟我说:"你是中国人吗?我很喜欢中国功夫电影!"然后做了个李小龙的动作,逗得后面排队的人都笑了起来。

这让我有些困惑。不是说种族关系很紧张吗?

后来我住的房东是个白人阿姨,叫Sarah,五十多岁,人很和善。我忍不住问她:"南非的种族关系到底怎么样?我在网上看到的和我亲眼看到的似乎不太一样。"

Sarah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孩子,种族问题确实存在,但不是你想象的那种黑白分明的对立。我们这一代人,包括我的孩子,都在努力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当然,历史留下的伤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愈合的,但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作为普通人在相处。"

她带我去她经常去的一个社区中心,里面有各种肤色的人在一起跳舞、聊天、带孩子。一个黑人奶奶正在教几个白人小朋友说祖鲁语的数字,孩子们学得不亦乐乎。

"你看,"Sarah指着那些孩子说,"这些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在他们眼中,肤色就像头发颜色一样,只是一个特征而已。"

那一刻我意识到,我们对很多地方的了解往往被极端化了。媒体总是报道最激烈的冲突,最极端的案例,但真实的生活往往是平凡而复杂的。南非确实有种族问题,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比我想象的要和谐得多。

这让我想起在国内时,外国人对中国的一些刻板印象。我们总是抱怨别人不了解真实的中国,但我们对其他国家的了解又何尝不是充满偏见呢?

第二课:贫富差距是一道看得见的鸿沟

如果说种族关系让我重新思考刻板印象的问题,那么贫富差距则让我见识了什么叫做赤裸裸的现实。

从开普敦机场到市中心,你会路过好几个township(镇区),那是当年种族隔离时期留下的贫民区。密密麻麻的铁皮屋一直延伸到地平线,中间夹杂着一些简陋的砖房。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时,我内心的震撼无法用言语形容。

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比。

一天下午,我和几个当地朋友去Sea Point看海。Sea Point是开普敦的富人区,海边别墅一栋挨着一栋,每栋都价值数百万兰特。我们在一家海景餐厅吃饭,点了几个菜就花了800兰特(当时约400人民币),对当地人来说也不算便宜。

用餐的时候,我注意到餐厅外的海滨大道上有几个流浪汉在翻垃圾桶。其中一个看起来很年轻,可能只有二十多岁。他翻到一些剩菜,就坐在路边吃了起来。

坐在我对面的朋友Thabo是个黑人小伙子,在银行工作,算是中产阶级。他注意到我的视线,轻声说:"这就是我们国家的现实。"

"政府没有什么措施吗?"我问。

"有,但不够。"Thabo摇摇头,"失业率太高了,特别是年轻人。很多人读完中学就找不到工作,最后只能这样生活。"

他指了指窗外那个年轻的流浪汉,"也许他有高中文凭,也许他的英语比我还好,但就是找不到工作。而我们坐在这里,花几百兰特吃一顿饭。"

那种对比给我的冲击远比任何数据都来得直接。在中国,虽然也有贫富差距,但至少大部分人都有工作,都在为生活奔波。而在这里,你能看到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紧挨着存在。

几天后,我去了一个叫Khayelitsha的township做志愿工作。那里的条件确实很艰苦,很多家庭住在不到20平米的铁皮屋里,六七个人挤在一起。但让我惊讶的是,这里的人们并没有我想象中的绝望和愤怒。

我遇到了一个叫Nomsa的女孩,十六岁,每天要走一个小时去上学,但她总是笑容满面。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护士。

"生活很困难,但我们还有希望,"她用她那不太流利的英语对我说,"我相信通过努力,我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能帮助更多的人。"

那一刻,我被深深触动了。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她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这种坚韧和乐观,是我在国内的舒适环境中很难感受到的。

回到住处,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南非的贫富差距确实令人震撼,但更震撼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态度。也许这就是这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希望的能力。

第三课:时间,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地铁晚点两分钟我会焦虑,开会迟到五分钟我会道歉半天。但在南非,我学会了什么叫"African time"(非洲时间)。

第三周,我被邀请参加一个朋友的生日派对。邀请函上写着"下午2点开始",我准时在2点到达了他家。结果发现只有主人一家在忙着准备,客人一个都没有。

"你来得太早了!"朋友笑着说,"大家一般3点或者4点才会到。"

我有点无语,"那为什么要写2点?"

"因为如果写3点,大家4点才会到啊!"

这种对时间的态度一开始让我很不适应。和当地朋友约饭,说7点,他们8点才到是常有的事。工作会议也经常延后半小时开始。在中国,这种行为会被认为是不尊重他人,但在这里,大家似乎都习以为常。

有一次,我因为等一个朋友而有些烦躁,一个白人同事Jane看出了我的焦虑。

"你知道吗,"她说,"我刚来南非工作的时候也很不习惯。我来自德国,你知道德国人对时间的要求。但生活在这里几年后,我发现其实也没什么不好。"

"怎么可能没什么不好?效率太低了!"我有些不理解。

Jane笑了,"你有没有发现,这里的人很少因为工作压力而生病?他们更重视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更懂得享受生活。虽然工作效率可能不如德国或中国,但生活质量未必就低。"

她的话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时间的意义。

几天后,我去拜访房东Sarah的邻居,一个叫Peter的黑人老爷爷。他邀请我在他的小花园里喝茶聊天。我们从下午3点一直聊到晚上7点,谈论了南非的历史、中国的文化、人生的意义。

在那四个小时里,我没有看一次手机,没有想过任何工作的事情。Peter跟我分享了他年轻时的经历,他对生活的理解,他对孩子们的期望。那种深度的交流,是我在国内快节奏的生活中很难体验到的。

"你知道吗,年轻人,"Peter最后对我说,"时间不是用来赶的,是用来过的。你们中国人很努力,这很好,但也要记得享受生活。"

那天晚上回到房间,我想起了国内的生活。每天早上7点起床,匆忙吃早餐,挤地铁,工作到晚上9点,回家刷手机到深夜。周末也排满了各种计划,生怕浪费时间。但仔细想想,我真正享受过多少时间呢?

也许"African time"不仅仅是一种时间观念,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提醒我们,生活不应该被时间表绑架,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比严格的时间安排更重要。

第四课:直接,是另一种温暖

中国人讲究含蓄,说话喜欢绕弯子,这样显得礼貌和有教养。但在南非,我遇到的大多数人都非常直接,这种直接一开始让我有些不适应,但后来却让我感受到了另一种温暖。

有一次,我在超市买东西,推着购物车不小心撞到了一个黑人阿姨。按照中国的习惯,我赶紧道歉:"Sorry, sorry..."然后准备快速离开,避免尴尬。

没想到那个阿姨拉住了我:"等等,孩子,你看起来很紧张。"

"呃,是的,我很抱歉撞到了您。"

"没关系的,但我想问问你,你是不是刚来南非?"她笑着说。

"是的,您怎么知道?"

"因为你的反应。"她笑得更开心了,"当地人撞到别人,会说'Sorry'然后继续聊天,不会像你这样想要逃跑。你是哪里人?"

就这样,我和这个叫Mama Joyce的阿姨在超市里聊了二十分钟。她告诉我哪里能买到便宜的蔬菜,哪个牌子的面包最好吃,还邀请我有时间去她家吃饭。

"我们南非人就是这样,"她说,"有什么就说什么,想到什么就问什么。不要觉得我们粗鲁,这是我们表达关心的方式。"

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在银行排队时,前面的大叔会直接问我:"你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然后开始聊他对中国的印象。在公交车上,旁边的阿姨会问我:"你一个人在这里不怕吗?"然后开始教我如何保护自己。

一开始我觉得这些问题太私人了,有些不礼貌。但慢慢地,我发现这种直接背后是真诚的关心和好奇。他们不是在打听你的隐私,而是在试图了解你,帮助你。

最让我感动的是一次坐出租车的经历。那天下雨,我在路边等了很久都没等到车,浑身湿透。一个白人司机停下来,看了看我,直接说:"你看起来很狼狈,需要帮助吗?"

在中国,即使有人想帮忙,也会先客气地问:"需要帮忙吗?"如果你说不用,他们就会离开。但这个司机不一样,他看我犹豫,直接说:"别想太多了,上车吧,我送你回家。"

在车上,他问我:"你是留学生还是来工作的?""工作。""那你一定很想家吧?""是的。""我理解。我年轻的时候也在国外呆过,知道那种感觉。如果你需要朋友,可以联系我。"然后他真的给了我他的电话号码。

那种直接的温暖,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久违的人情味。他们不会因为客气而错过帮助别人的机会,不会因为礼貌而保持距离。

回国后,我有时候会怀念那种直接。在国内,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试探对方的意思,用各种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这样很有礼貌,但有时候也会错过很多真诚的交流机会。

第五课:信仰,是生活的底色

在中国,宗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遥远的概念。但在南非,信仰是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给我很大的震撼。

每个周日的早晨,我都会被隔壁教堂的歌声唤醒。那是一种充满力量的合唱,几百个人一起唱赞美诗,声音穿透墙壁,直达心灵。一开始我觉得有些吵,但后来却开始期待这个声音。

房东Sarah每天早上都会做祷告,晚饭前也要感谢上帝的恩赐。我问她:"你真的相信有上帝存在吗?"

她很认真地回答:"我相信。不仅仅是因为宗教传统,更因为信仰给了我面对困难的力量。"

那时候我还不太理解,直到我遇到了一件事。

有一天,我在township做志愿工作时,遇到了一个叫Grace的女士。她四十多岁,丈夫几年前去世了,独自抚养三个孩子。大儿子有学习障碍,小女儿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她自己在一家清洁公司工作,收入微薄。

按理说,这样的生活应该让人绝望。但Grace总是面带笑容,对每个人都很友善。孩子们虽然穿着朴素,但很有礼貌,也很快乐。

我忍不住问她:"生活这么困难,你是怎么保持乐观的?"

"因为我相信上帝有他的安排,"Grace说,"困难是暂时的,但爱是永恒的。只要我们彼此相爱,相互帮助,就能度过任何困难。"

说着,她指了指墙上贴着的一张纸,上面用手写的英文写着一句话:"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者)

那天离开时,Grace坚持要给我一个小礼物——一个手工编织的小十字架。"这不是让你信教,"她笑着说,"这是让你记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希望。"

那个小十字架现在还在我的钱包里。每次看到它,我都会想起Grace的笑容,想起她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那份坚强和善良。

后来我才明白,对很多南非人来说,信仰不仅仅是宗教仪式,更是一种精神支柱。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国家,信仰给了人们希望和力量,让他们在困境中依然能够保持人性的光辉。

在township里,我看到很多教堂都兼具社区中心的功能。人们在这里不仅仅是祷告,还会组织互助小组,帮助失业的人找工作,照顾生病的老人,教育孩子们。宗教在这里不是虚无缥缈的教条,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信仰的力量不在于它能给你什么,而在于它能让你为他人做什么。"

结语:没有滤镜的真实

三个月的南非生活结束了,但那些经历留下的思考却远没有结束。

回国后,朋友们问我南非怎么样,我总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说好吧,确实有很多问题——贫富差距、治安隐患、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说不好吧,我又见识了那里人们的热情、坚韧和希望。

也许这就是真实的世界——复杂、矛盾、不完美,但正因为如此,才更加珍贵。

在南非,我学会了用更加包容的眼光看待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我们习惯了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一切,但其实每个地方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每种生活方式都有它的价值。

那里的人们教会了我什么叫做在困境中保持尊严,什么叫做在不确定中寻找希望。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坚强,什么是善良。

现在回到国内,重新投入到快节奏的生活中,我时常会想起在南非的那些日子。想起Peter老爷爷花园里的悠闲午后,想起Mama Joyce的热情笑容,想起Grace手中那个简陋但温暖的小十字架。

这些回忆提醒我,生活不应该只有竞争和焦虑,还应该有温度和人情。我们可以努力工作,追求成功,但也要记得停下来,感受生活的美好,关心身边的人。

南非给我的最大收获,不是什么具体的知识或技能,而是一种更加宽广的人生视角。这个世界很大,每个地方都有它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他的活法。我们不需要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人,也不需要因为不同而感到恐惧。

真实的世界就是这样,没有滤镜,没有美化,但正因为如此,才更值得我们去理解,去尊重,去珍惜。

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回到那片土地,回到那些给了我温暖的人身边,继续学习,继续成长。因为我知道,那里还有很多故事等着我去发现,很多道理等着我去领悟。

这就是我想告诉你们的南非——一个真实的、复杂的、充满希望的国家。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