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输了这一场后,我几乎能想象IG基地门口的夜风有多凉。说实话,若排座次,今年LPL里关注度最高的队伍之一肯定得算IG。巨资引援、明星选手集结,每个赛季前的动静都闹得挺大,粉丝们等着看招牌队伍乘风破浪再下一城。而冒泡赛胜者组决赛,被TES干脆利落收拾掉之后,连续第二年,IG的世界赛路又只剩下一次“背水一战”。
深夜翻着微博,官方账号下的评论如同泄闸的洪水,几乎全冲着Rookie去了。有人质问他多年如一日的季后赛状态低迷,有人搬出Ning直播的话佐证同样的结论——甚至由他带领的IG,在现在LPL中也许只能和Scout带领的队伍一较高下。曾经那个以巨星身份立于队伍之巅的中单,如今被质疑到几近苛刻:英雄池不练、选璐璐太软、节奏打不开,每个问题都被数倍放大,还没等上场仿佛胜负已决。
这个赛点,是关于赛场外“质疑者”和赛场内“执行者”拉锯的故事。站在评论区那头,有的是十几年陪伴IG起落的老粉,有的是被S8奇迹吸引而来的新玩家。熟悉IG的人都记得去年冒泡赛那场还有前年Rookie状态失常的画面。一种难解的失落和愤怒在这支老牌劲旅的粉圈里蔓延——毕竟“全神班”这些招牌和流量都是等着兑现的。按957、王多多和鼓鼓的专业说法,这场BO5终局,IG在阵容分配上早成定局。红色方被卡英雄池,选了女枪当AD,皇子先手,对面优解,空间就已所剩无几。第四局Rookie拿璐璐却带不动,风格转向保守,让人顿生无力又无可奈何的叹息。
这是残酷的现实。职业赛场的舆论、技战术、心态三重压力叠加,老选手如Rookie在季后赛BO5里失利已非新闻,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大赛掉链子”成了无法甩脱的标签。在中国LOL生态里,每一场BO5的割裂进退都是粉丝和队员们的“情绪投射”。一场爆冷,可以暴露队伍隐疾,但连着几年都被同样的波折击倒,这种隐疾其实是无法用“练英雄池”“BP劣势”一语带过的。心理学里有个常见现象叫“归因偏差”,越关键时刻越容易把失败全部归因给一个人或某个细节,那些复杂的阵容分配、对手针对和临场发挥,瞬间只剩下只言片语的批评。
许多观众或许不了解,职业赛的阵容选择几乎被对手一周时间研究透,特殊像挖掘机赢下的那一局,瞬间就会被统计、反复演练,变成日后的BP必抢必Ban点。如果IG无法在两天内变出新花样,可能还会被对手“一套剧本”读穿。这种全神班的负担,不光体现在舆论热度里,更在于选手可能被迫背下“失败结束职业生涯”的心理压力。职业电竞运动员的黄金期其实极短,Rookie已经打了七八年,每一个BO5都被放大成“告别赛”的气息,媒体和粉丝都一遍遍猜他是否老去。可有时候也会想,他的巅峰,是拿来怀念还是当成符咒?
兴衰只在霎那之间。隔着屏幕,没人真的体会过训练基地里凌晨1点的训练结束后,有人喝着即溶咖啡、有人拿着PAD反复复盘最后一场的阵容得失。老玩家也许会记得,英雄联盟只有极少人能顺利完成“从巅峰到退役”的光彩转身,大多数人还没等说再见,属于他们的舞台就切了镜头。
至于IG到底能不能翻盘晋级S15世界赛,也许只有真正站在BO5赛点上的人能够回答。或者什么都不用说,把最后一场比赛之前的夜晚安静留白就好。某年夏天IG基地门口有棵老树,树下有人低声问:“哥,你下一把能赢吗?”无人应答,只剩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