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了山姆会员店,很多人直接一句:一年会费二十多亿,不用卖货净赚,谁不眼红?但看见最近产品上下架、标识改名、又有会员吐槽,你说这不是拿着一手好牌,愣是打得稀碎。以前去商场逛山姆,有种优越感,不用比价,不用担心踩雷,选的东西都是筛过一轮再进店货架,交完会员费那一刻,心里觉得这钱值。现在呢,一下子太阳饼没了,蛋黄酥消失,好丽友翻着上架,下次说不定辣条也全换标,供应商拉了一批就把老牌子名字统统涂掉,英文标识说是国际化,结果大家一看懵了,连盼盼都盼不着了。
这些事看着有点意思。会员费二十亿,多少中产愿意为“闭眼买”这份省事掏钱。门槛说高不高,说低不低,进来发现,跟外面便利店货色差不多,瞬间心里落了地。你拿着一张会员卡,本以为能吃到点别的,最后自己成了信息差收割对象。直接奔着大型仓储模式来的,结果用力过猛,很多会员反倒怀念“以前山姆不这样”。
说蛋黄酥、太阳饼一夜下架,会员们天还没亮就组团去找原因,发帖热搜刷屏,商家没法解释,全都在说我们在调整商品结构,结果下一批更难懂,好丽友、可比克这些不是隔壁便利店都能买?还有卫龙辣条,涂掉中文商标大家第一反应:搞什么神秘操作。说白了,现在会员买的不是商品,而是一份心理安全。你让我闭眼买,起码符合预期,突然全是熟悉面孔,情绪自然刹不住。用户心里话:就喜欢那些只有会员能吃到的限定货,你全搞成超市拼装,谁还花钱来凑热闹?
山姆这种会员制店,中产占大头,年收入二十万堪堪能进门,人口基数摆在这,会员数从一百五十万翻到五百万,也算中国消费升级的典型。这群人最会算账,喜欢用钱买决策省力,只认服务好,不爱花时间挑,品牌信任这东西,用脸撑起来的。投票用脚,会员费涨价那天,群里讨论最多的还是“值不值”,产品一变味,信任直接掉头。数据摆在面前,会员贡献的利润占了小半壁江山,谁让你搞砸了服务体验,立刻炸锅。
山姆为什么能冒这么大风险打烂好牌?其实跟扩张速度离不开。以前每年开一家店,现在一年八到十家,疯狂拉新,供应链直接跟不上。优质供应商有限,每次爆单,货源不足就得降标准,匆忙补货,很容易出岔子。不是产能没了,是为赶进度,选品流程都乱了套,这批刚签完下一批又换人。前面蛋糕发霉、牛奶异物已经被曝光好几回,还想靠分区调架构解决问题,上面一刀下去,区域变多,实际管理反倒变散,基层执行松了力,门店效率掉一截。
管理上看出动作挺多,分区调整,高管新官上任,谁都说精细化,其实是规模撑不住,原有那套会员第一变成业绩优先。以前老总看用户现在看营收,少了那份对品质的执着,会员感知直接到位。要业绩好,短期看门面,小心把长期信任全部消耗掉。
行业对比一下,永辉超市搞反腐、胖东来拼服务体验,都是靠品牌力和口碑把用户拉回来。品质驱动成了现在超市的最大保护层。山姆反过来靠流量狂拉会员,货品体验不跟上,结果就是短命和声量快消失。行业其实很分裂,一边“服务做极致”,一边“人海流量抢注会费”,能撑住的都是看重长期收益,选用新人带动用户忠诚度增加。
消费者现在“人精”得很,不迷信大牌子,更看中产品体验,网上一曝光,各种传闻短时间发酵,社交传播分分钟让人裂开。有人一次购物踩雷,随手一发朋友圈,立刻几十个人跟着退会,口碑一下子翻车。企业还在自说自话,会员流失怎么看都不是小数。
这就是山姆眼下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大机会。会员制不是简单缩小门槛加价卖货,而是把体验做到极致,一旦丢了“只限会员独享”的差异感,再多扩张都给竞争对手做嫁衣。回归会员需求,SKU不求多,求精,供应链要自己掌握核心,别再拿数量充门面,真正的护城河是服务细致和产品稳定。管理别再频繁搞变革,架构多一层不如门店少些失误,绩效考核要拉平,不能报表好看业务烂尾。所有会员买的是安全感,真不是商品数量。
零售行情变化大,中产升级、服务要求提高,全中国都开始比拼谁服务细,谁体验好。山姆三十年信誉,这牌子砸在中国手里贵得很。如果失了质量,啥国际化模式都救不回来。竞争力不是门店数量,不是会员卡张张飚红,是消费者心里的认可,这种信任比广告贵多了。只要用心做好产品体验,保障会员的信任,即使市场再变,山姆还是能站得稳。
用户流失、扩张迷茫、产品线失控,这一轮危机也是洗礼,企业要抓住机会重构核心,把会员体验放进去,把管理做扎实,产品质量盯紧,否则只剩门店大、会费高,终归会败给更重品质的同行。这世道谁能真正“闭眼买”,谁心里踏实谁就能笑到最后。山姆成败,看的还是你的初心。
文章旨在弘扬社会正气、传递零售行业积极力量,如果有表述不当或侵权内容,请及时反馈。我们一直努力发声,欢迎大家留言点赞和关注,继续为大家分享行业一手信息,希望大家生意兴隆,生活顺心如意。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