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英超狼队签过职业合同,顶着“海归天才”帽子回来的球员,怎么就跑去一个连名字都没几个人听过的业余联赛了?而且,他才24岁,这事儿听着就透着一股魔幻。
这个人叫何朕宇,现在每天的生活,就是骑着共享单车,晃晃悠悠地去当地一所学校的塑胶跑道上,跟着乌兰布察队训练。这画面,你敢把他跟那个曾经在英超U23联赛里跟各路豪门青训真刀真枪干过的希望之星联系在一起吗?
你可能都想不到,他现在踢的这个所谓的“蒙超联赛”,有多邪乎。这全称叫内蒙古足球超级联赛,听着挺业余的吧?但人家火爆得一塌糊涂。就说今年的揭幕战,一万张门票,不到72小时就给抢没了,球场里塞得满满当当,上座率飙到92%,这数据直接把国内不少中超球队的脸都给打肿了。
更夸张的是,这联赛的周边卖得比演唱会还疯。一件印着球员号码的T恤,39块钱,一个赛季下来居然卖了超过十万件。每场比赛,都有人用抖音搞直播,解说员操着一口地道的内蒙方言,吼得那叫一个激情四射,直播间里随时都挤着十几万人。这哪是业余足球,这简直就是当地老百姓自己的狂欢节。
就在这么一个火热又接地气的舞台上,何朕宇就像一个突然掉下来的“外星人”。他踢得那叫一个轻松,带球突破,停球分球,那动作一看就是欧洲青训流水线上出来的,干脆利落。在职业联赛里,他可能连人都扛不动,但在这儿,他一个人就能把对方整条后防线搅得天翻地覆。没几场比赛下来,他就进了6个球,跟另外两个人并列射手榜第一,妥妥的降维打击。
这事儿就让人更想不通了,时间倒回几年前,何朕宇的履历拿出来,那可是金光闪闪的。他从小在足球名校大连东北路小学启蒙,12岁就跟着家人去了英国,进了诺茨郡的青训。后来,更是被英超的狼队相中,不光是青训,人家在2021年是正儿八经地跟狼队签了一份三年半的职业合同,成了职业球员。
那会儿,他还入选了扬科维奇带的U23国足,去踢了“迪拜杯”。回国后,顶着“海归天才”的光环,租借加盟了豪门北京国安。当时媒体把他吹上了天,都说他是国内锋线未来的新答案,球迷们也盼着他能像张玉宁一样,成为国安锋线上的一把尖刀。
结果呢?现实一巴掌就呼过来了。在北京国安的两个赛季,他加起来就捞到了10次出场机会,大部分还是垃圾时间。后来自由身转会去了长春亚泰,情况更惨,两年时间里,出场记录只有尴尬的3次。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终于,在2025年合同到期后,年仅24岁的他,突然在社交媒体上宣布退役。这消息当时就在足球圈里炸开了锅,所有人都觉得可惜,一个本该冉冉升起的新星,就这么熄灭了。
可谁也没想到,退役声明发了还不到三个月,他的名字就出现在了蒙超联赛的报名表上。很多人就纳闷了,好好的职业球员不当,哪怕去中甲、中乙混口饭吃也行啊,干嘛非要跑到业余联赛来“自甘堕落”?
后来有知情的人透露,何朕宇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当不错,他压根儿就不需要靠踢球来养家糊口。在职业队里,他每天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教练的眼光、队友的竞争、球迷的骂声,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在业余联赛,他反而能找回最纯粹的快乐,没有那么多功利和算计,就是一群人因为热爱聚在一起,踢一场酣畅淋漓的球。
其实他这个事儿,又不光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这背后,是中国足球整个大环境的缩影。央视早在2009年就做过一个调研,说国内的运动员普遍都有“不愿延长运动寿命”的现象,很多人才26岁就开始琢磨着退役转行了。你看国外,三十五六岁的老将还在场上满场飞奔,但在我们这儿,三十岁都算得上是老古董了。
这几年,国内职业俱乐部的乱象还少吗?欠薪的,解散的,比比皆是。球员们今天还在这个队效力,明天俱乐部可能就没了,工资条都成了白纸一张。这种朝不保夕的日子,让很多球员不得不提前为自己的后路做打算。何朕宇的选择,与其说是堕落,不如说是一种清醒的自救。
现在,何朕宇的生活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没有了聚光灯,没有了巨额的奖金,每场比赛就拿个千儿八百的补助。球队去客场比赛,因为内蒙古地方大,经常要坐七八个小时的大巴车,他就戴上耳机,听听英国足球的解说,偶尔还给身边的小队友讲讲欧洲联赛的战术。乌兰布察队的主场不大,就能装3000人,但场场爆满。球迷们会举着自己做的横幅,上面印着他的名字,虽然印刷得有点粗糙,但那份热情,让他恍惚间想起了自己第一次在国安工体亮相时,那山呼海啸般的呐喊。
在最近的一场比赛里,他带球连过三人,冷静地推射破门。进球后,他没有疯狂地庆祝,只是微笑着和跑过来的队友挨个击掌。场边有个小球迷扯着嗓子问他,什么时候回中超啊?他擦了擦汗,摇摇头说:“先踢好眼前的球吧。”
夕阳把那片塑胶跑道染成了橘红色,这个24岁的年轻人,还在场上不知疲倦地奔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