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鉴于炮兵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军事角色,中央军委毅然决定成立专门的炮兵部队。
“红四军里的陈锡联,炮兵技艺高超,就让他担此重任吧。”
毛泽东主席亲自挑选,足以证明陈锡联卓越的才华。事实上,除了毛泽东主席之外,陈锡联还受到了刘、陈、邓等人的赏识。陈锡联究竟有哪些超凡的才能?在他的带领下,炮兵部队又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就呢?
一、红军小钢炮
陈锡联,1915年诞生于湖北省红安县。家境贫寒,自幼便饱尝人间艰辛。为了挣脱命运的枷锁,他在14岁那年毅然投身于当地游击队。随着游击队的步伐,他得以接触红军,并最终融入了这支队伍。
投身红军阵营后,陈锡联的斗志愈发昂扬。他在杨家寨的激战中得到了实战锻炼,不仅熟练掌握了冲锋的技巧,还斩获了众多敌军的性命。
在后续几场规模较小战役中,陈锡联的技艺日渐纯熟,战绩亦愈发辉煌,以至于在军中赢得了“小钢炮”的美誉。
然而,正当众人期望陈锡联未来能够成就一番伟业之际,他却险些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1930年10月,红军再次取得了小小的胜利,成功占领了光山县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在那个时代,庆祝的方式寥寥无几,最多不过是稍作改善军中的伙食罢了。
陈锡沉思片刻,便筹集了一笔款项,意欲为大家准备一顿丰盛的餐食,以图共庆一番。然而,此举却引发了不小的波澜。
陈锡联的这一举动引得部分人士瞩目,甚至导致其被拘禁。徐向前闻讯后,急忙介入干预,最终使得被捕者得以释放,这场风波才得以平息。
经此一事,陈锡联行事愈发周密细致,年仅二十便荣升师长之位。彼时,他的辉煌事业才刚刚揭幕。
抗日战争一经爆发,陈锡联便勇猛出击,夜袭阳明堡,一举击毁敌机二十四架,由此声名鹊起。此战之后,他率领部队连续投身于神头岭、响堂铺、白晋铁路等一系列战役,战绩辉煌,令人瞩目。
1947年,陈锡联投身于进军大别山的激战之中。凭借其沉稳的性格和卓越的战略才能,他在短短半个月内便成功解放了宛西广大区域,从而开辟了新的战略格局。
同年四月,陈锡联再度辉煌,于豫北战役中彻底击败敌军,共歼敌1.2万余人。正因积累了如此辉煌战果,毛主席才亲自点将,赋予他重任。
二、组建炮兵,参与抗美援朝
接获毛主席亲自点将的殊荣,陈锡联内心既充满了对领袖认可的感激之情,又不免感到一丝忐忑与不安。
在沙场上,他屡立战功,但对于统帅一个全新的兵种,他却感到缺乏经验。似乎洞察到了他的忧虑,指挥官亲切地安慰道:“只要革命的需要,便能边战边学,积累经验。”
既然领导已经如此明确指示,陈锡联自感难以推诿,遂毅然承担起这份重大责任。正当陈锡联致力于锻造精锐炮兵之际,抗美援朝战争已然拉开序幕。
1950年的云山之战,志愿军所经历的战斗实属艰辛。面对美军在火炮数量上占据的十几倍优势,志愿军并未退缩,他们以鲜血为代价,奋力争取着胜利。
志愿军之壮烈,陈锡联心知肚明。目睹死亡人数的持续攀升,他深知欲扭转战局,炮兵力量是关键所在。于是,他全力以赴,加速推进炮兵机构的组建工作。
为实现既定目标,陈锡联向中央军委提交了支援申请,恳请将第四野战军炮兵机关的全体人员调遣至北京。
中央军委对陈锡联的意图心知肚明。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虽无法完全满足陈锡联的愿望,但已尽力为他调配了8个步兵师。
尽管现实与预期略有出入,陈锡联深知这样的结果已是相当不错。
处理完人员配置的难题后,陈锡联随即着手加紧技术培训。他首先组织了一场紧急的理论短期培训,紧接着又安排了为期两个月的军械操作训练。在所有准备工作就绪之后,这批经过培训的士兵被派往朝鲜战场执行任务,与此同时,新一期的训练工作也随即展开。
难怪斯大林将炮兵尊称为“战争之神”,一旦炮兵的身影出现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火力便得到了显著增强,而马良山一役,更是收获了阶段性的辉煌胜利。
随着战局的不停变换,炮兵部队的编制日渐规范化,其装备也逐步实现了标准化。
我军始终希冀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对战争却持以坚决的抵制态度。为了实现停火,我军不止一次地投身于谈判之中,遗憾的是,由于力量尚未达到预期,这些谈判始终未能达成任何实质性成果。
幸而,无人气馁。经过持续不断的调整、锻炼与精进,火炮的数量逐步增加。至1953年,我们终于实现了逆转,令敌军感受到了强大的震慑。
在敌军陷入劣势之际,他们丧失了强硬的立场,不得不转向停战谈判。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得以签署,标志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终结。
三、北戴河会议,毛提问
抗美援朝战争落幕之后,鉴于陈锡联所率领的炮兵部队仍具有显著价值,炮兵学院的应运而生便显得尤为必要。在学院开学的第一天,陈锡联便表达了对炮兵发展的深切期望。与陈锡联持相同信念的,还有众多同袍。毕竟,国家的强盛是人民生活安宁的坚实保障。
1958年,随着各项事务有条不紊地展开,毛泽东在北戴河组织了一次重要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向陈锡联提出了一个疑问:“抗美援朝战役结束后,我们还剩下多少炮弹?”
这句话想表达的是:这样的说法有何含义?炮兵使用的弹药储备难道会在一场战争中遭受如此严重的损耗吗?
确实如此。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我国志愿军的装备普遍较为简陋。然而,一旦炮兵部队投入战场,便有效遏制了敌我双方的正面冲突,对敌人形成了强大的震慑。不过,这也带来了巨大的消耗。仅以上甘岭战役为例,我军便消耗了超过5000万发子弹,以及40余万发炮弹。
如此大量的使用,炮弹的消耗难道不会成为一大难题吗?面对这一疑问,陈锡联又是如何作答的呢?
陈锡联信心十足地回应道:“炮弹弹药充足,主席请安心下达命令。”这时,他的心中又生出一个疑问:毛主席究竟要下达何种指示?为何会对炮弹数量有所顾虑?
此话题回归至会议的核心议题,北戴河会议的召开,其目的正是在于探讨针对台湾的惩罚性炮击策略。
自1949年金门之战失利以来,毛主席及中央军委便早已深思熟虑,待时机成熟再行实施报复。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使得此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
随着朝鲜战争的落幕,此事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关注的焦点。鉴于当时战争中炮弹的巨大消耗,毛主席的这一提问显得尤为合理。在获得确认的答复后,炮击金门的作战行动便在紧张的筹备中拉开序幕,正式开启。
1958年8月23日,随着一声令下,惩罚性的炮击行动随即拉开序幕。
根据统计数据,自1958年8月27日至1959年1月7日期间,我军炮兵针对金门岛实施了一百余次的小型炮击,以及七次规模较大的炮击,成功达到了震慑效果,圆满完成了惩戒任务。
炮击金门之役结束后,陈锡联所率领的大炮未曾稍作停息。1969年,他再次率炮兵部队投身于珍宝岛的自卫反击战,誓死捍卫国家领土。
陈锡联的一生,大半时光都与炮火紧密相连。或许,对于陈锡联与炮火而言,他们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默契,成为了彼此最坚定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