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志明市六月的热还没褪下,鞋厂门口排队打卡的工人,脸上的汗珠和手机屏幕上的新闻一块儿颤。美国那头一纸协议刚拍定,越南工人心头却添了块大石头。最新的消息说,鞋子、衣服、电子零件,走美国这条路,每一件拿到港口都得多掏出一大把钱。卖一双运动鞋,税比以前多了两成,把大家攒下的血汗钱都压进了海关大门。
厂区里,不知哪位大姐丢下的报纸被午后的风卷得乱飞“美国同越南签了零关税进口协议。”但正文底下藏着小字自家出口进美国要被狠狠割一刀,尤其帮别人(比如中国)代加工的东西,更是被罚得没了指望。原料是中国的,装箱一查就被扣,出口老板直说“没有比这更难念的经”。
鞋厂流水线咔哒咔哒不停,可大家心里明白,这活儿说没就没。去年好歹订单爆满,今年特朗普,谁都盯着工资条发呆。家里的大米、猪肉、油盐酱醋,价格再涨点,这点工资都悬。厂门外贴着招工启事,老胡半天不敢揭条,“都是骗人的,活儿是割肉价。”
关税说降不降反升,外头新闻说是越南外交有方,可谁不知实情?美国要啥有啥波音飞机咬牙买了几架,天然气和牛肉敞开大门进口,本地农民的眼圈早红了。全球最便宜的美农玉米、稻米倒进了越南粮仓,自家田地没了买主。供应链呢?本来中国来的零件、线材每年几百亿美金,突遭重税,缝缝补补的厂子撑不下去,夜里老板刷卡车视频直发愁。
协议一签,外头说“共赢”,流水线上已经开始“共冷”。媒体捧场吹“竹式外交”,厂里女人嘀咕“竹子也给砍断了”。真正受累的,就是每天数着工时过活的人上个月还能多请个鸡蛋面,下个月怕是白粥都吃不起。集装箱大车长龙塞在边境路,电视里说是中越贸易红火,实际全是工厂搬家的老货。
外部以为越南占了便宜,实际好比被拖进牌桌,被别人亮底牌,只能把未来搭上。牛肉稻米一下涌进来,农民三天不敢出摊。原本以为能和大国较量,结果一场大风过后,什么竹式、甘蔗式,全只剩一地碎梗。
最后全球围观,谁都明白小国没得选,只能尽量脚下踩稳。新闻说印尼、马来西亚怕也撑不了几天,轮流挨刀。河内街头坊间一片叹息“合约字没干,锅里的米都愁冒泡。”你争我夺的数字游戏,最疼的还是工人手里的那点余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