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万——这是有人在基辅议会里随口抛出来的逃兵数字,听着像是个段子,可在前线的人心里,却是冷冰冰的日常。那天,一支驻守库拉霍夫的旅集体不动了,连指挥官的喊声都像撞在了墙上。士兵坐在潮湿的战壕边抽着廉价香烟,雨水打在头盔上,他们谁也不说话,像是在等一个没人能给的答案。
其实这种疲惫不是一天两天了。三年没怎么轮换过的部队,就像被榨干的旧电池——充不进电,还硬要开机。副营长对着记者笑得有点苦:“最难的不是打仗,是没人能睡觉,没人能替换。”这话像个笑话,可说完后他转过头,眼神落在泥地里,鞋底已经陷进去半寸。
数据摆出来吓人。乌克兰检方今年头十个月处理了6万起弃岗案,其中两万是彻底跑了的,剩下四万多是“不请假离开”——听着客气,其实就是人不见了。更有意思的是,不少人跑了又回,回了再跑,在统计表上来回刷脸。要真算起来,前线跟个漏水的桶似的,怎么补都补不满。
有人说这是心理崩溃的必然。长时间暴露在高压和炮火里,就像住在一间年年漏雨的屋子,你一开始还找盆接水,到最后连起身的兴趣都没了。还有人干脆希望白天被抓回去,至少不用再熬着。美国当年在中东打仗,也有心理创伤,但他们会轮换,会安排心理疏导,舆论上还会给士兵包装一套“光荣回家”的故事。乌军没这条件,也没这个余地。
更微妙的是,基辅现在对逃兵的态度,变得有点“求你回家吃饭”的意思。去年底起,他们干脆免了第一次离开的惩罚,还公开喊:“回来吧,家里都等你。”有的旅几天就收回上千人。可回来了又怎样?补得了人,却补不回那口气。
在战场另一端,俄军用的就是慢刀切肉的打法,全面施压,等着你自己撑不住。乌方的王牌——亚速旅,已经在库皮扬斯克方向折了不少骨干,连老兵克里莫维奇都没能回来。精锐都守不住,更别说那些没受过多少训练的新兵。
这场景让我想起一件旧事。第一次去顿巴斯前线的时候,碰到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兵,个子不高,背的枪几乎比人还长。他问我:“你觉得这仗能赢吗?”我愣了一下,他笑了,说:“没事,反正也不是我们能决定的。”那种轻描淡写的无奈,比任何悲壮的口号都让人记得牢。
西方援助在摇摆,国内经济被掏空,平民的日子看不到头,这让士兵的战意像被风吹过的火星——还能亮,但随时可能灭。外面的人更愿意去聊明星绯闻、球赛比分,对这些逃兵数字,顶多来一句“唉,真惨”,然后就滑走了。人性有时候很挑食,芝麻看得清清楚楚,西瓜裂成四瓣也装没看见。
战线的崩溃往往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从人心的裂缝开始。你可以换指挥官,可以换战术,但士兵心理那层玻璃一旦碎了,再怎么粘,都有缝。现在的乌军,打的已不只是地盘,而是跟自己的疲惫和怀疑较劲。
也许将来会有人写下这些年,统计数字、地图推进、交战名单……可在战壕里的人,大多只记得哪天雨特别冷,哪天子弹打在头盔上,哪天自己终于决定不再回去。你说,这样的故事,能用哪个数字概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