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会谈完了,中美政府都不说会谈内容。这让国人有很多猜测。过了三天,我国突然说要买美国的豆子。这对美国农民来说是天大的好消息。但是大家都知道,我国外交上不会吃亏。所以这次谈判不会只让美国得到好处。从这次谈判特朗普也明白了:想和我们做生意,必须按中国的规矩来,要收起霸权想法。中国在这次谈判后得到了什么好处?买大豆放出了什么信号?
吉隆坡中美经贸会谈完了,中美贸易有了重要进展。中国正式说要重启采购美国大豆,第一批买18万吨。这个决定不是随便做的,而是因为美国之前调整了关税政策。这也是中美贸易从紧张到缓和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所以中国的采购方向会影响全球大豆市场。
以前因为中美贸易冲突,中国对美国大豆的进口减少很多。今年以来,中国从美国买的大豆只有1680万吨,不到总采购量的20%。并且,这些订单基本是特朗普上台前签的旧订单。新需要的大豆几乎都转向了巴西、阿根廷这些南美国家。这个变化直接让美国大豆对中国出口停了。去年同期出口有2290万吨,今年降了很多。
美国大豆产业的人多数是特朗普的支持者。不出口让他们收入少了很多。农业是美国中部选区重要的经济来源。这些人的利益关系到美国国内的政治情况。这次中国重启采购18万吨大豆,虽然量不算大,但是它直接帮助了美国农业群体。这样缓解了他们的短期困难,也为之后的中美贸易谈判创造了好的气氛。中国愿意买,是因为美国在关税问题上做了很大的让步。
吉隆坡会谈后,中国商务部公布了这次会谈的结果。最重要的是美国在关税政策上的让步。谈判后,美国不仅取消了以前加征的10%“芬太尼关税”,而且明确说要暂停加征24%的关税、“穿透性规则”以及301调查,都暂停一年。这说明美国以前长期用的“极限施压”贸易做法开始退步了。
看看以前的中美贸易冲突,美国用过很多次关税手段来压中国。他们甚至威胁要禁用软件等非贸易手段,想用高压方式让中国让步。但是看结果,这些做法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对中美企业都有坏影响。比如芬太尼关税,以前加征关税阻碍了两国在禁毒上的合作,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最后并没有解决美国真正关心的问题。暂停24%关税,直接减轻了中美企业的成本压力。
对那些依赖中国市场的美国出口企业来说,这个政策就像一针“强心剂”。以前高关税让他们的产品在中国市场没有价格优势,订单少了很多。关税停了,企业就可以重新定价,恢复正常贸易。中国在谈判中一直很稳,不会因为外部压力放弃重要利益。美国的“霸权思维”和“极限施压”没有用。只有平等对话,互相得利,才能真正解决中美贸易中的问题。
中国在美国做出关税让步后,选择买美国大豆。其实是在告诉美国一个明确信号:想正常合作,就得按中国的规矩来,要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这不是第一次这样。以前的稀土博弈已经给出了例子。美国知道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很重要。就算他们对中国可能限制稀土出口反应很大,最后也必须回到谈判桌,接受中国的贸易规则。
看策略,大豆和稀土虽然一个是农业,一个是工业,但是都是中国手中重要的“战略牌”。中国不轻易用这些筹码,一旦用了,就会直指问题核心:大豆关系到美国农民的利益,稀土影响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两者都是美国经济和政治的关键。
这次买大豆,这不是对美国的“妥协”,也不是短期的“帮忙”,这是因为“对等互利”原则的理性选择。美国让步了关税,中国就买一些大豆。这样就有了“你退我进”的良性互动。
需要说明的是,吉隆坡会谈的结果虽然让中美贸易战按下了“暂停键”,但是彻底结束对抗还不太可能。美国想压制中国发展的整体策略短期内不会变,他们还是会在科技、贸易等领域找机会施压。但是这次会谈也说明,中国已经掌握了更多贸易合作的“规则话语权”,不再只是听美国的标准。
未来的中美大国竞争会是一场持久战。中国会一直很稳,不会因为短期压力交出核心利益。这次大豆采购事件再次说明,“按中国规则办事”已经是中美贸易合作的前提。只有美国真正尊重中国的发展和利益,放弃霸权想法,中美才能建立稳定、持续的贸易关系,实现互相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