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听说过这样的对话:一个是推动中国社会巨变的革命领袖,一个是为乡村振兴奔走半生的哲人,他们在半个世纪里,先后多次针锋相对。说的就是毛泽东与梁漱溟。在过去的一百年间,谁曾料到这两个人不仅代表着完全不同的思想,还曾在延安窑洞里,连聊八天八夜?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又争又敬?他们的思想交锋到底影响了中国什么?咱们就跟着故事一步步揭开谜底,看看当代中国人又能从他们的角力中学到什么。
你看看这个局面:毛泽东,革命派的掌舵人,手握一套“打天下、分田地、动员农民、推翻旧世界”的铁血办法。梁漱溟则是个学者型人物,被誉为“最后的儒家”,天天琢磨怎么通过教育改善农村,让乡村有文化、有温度、有尊严。两人初次见面是在1918年的北大红楼,身份差距悬殊,却一拍即合地聊哲学、讲理想。但,殊途同归只是表面,刚一交流思想分歧就像炒锅里的油水碰面,“咕噜咕噜”叫得厉害。你问他们到底斗一边是革命靠武装,一边是改良靠乡村教育,到底哪条路能救中国?这争端,埋下了之后一连串的悬念。
当时陕西农村的大爷,估计会说:“土地才是真的!”
时间很快来到1953年,政协扩大会上,梁漱溟站起来发言,把农村状况比作“工人在天上,农民在地底”,句句直击要害。毛泽东听得火气上头,当场怒批,甚至拍桌大喝。你以为这场论战会影响巨变?其实也未必。事后,宣传口径没变,乡村运动继续走毛泽东式的路线,梁漱溟的声音被“冷处理”,有点像村里的“老好人”突然被大家疏远。可是,冷静下来他们都没完全放弃自己的信念。梁漱溟被安排著书立说,不再参与政治决策,却还在默默关心农民的事。毛泽东尽管表面批评梁,也没把他的思想全否定,例如还让《人心与人生》流传开来。这种“明批暗保”,让局势看起来平静,但谁都知道,水面下依旧暗流涌动。
以为一切就到此结束?没那么简单!几十年过去,1975年国庆,毛泽东居然在宴会上提起梁漱溟,居然觉得没邀请他是个遗憾。而这时候的梁漱溟,早已褪去了青年的锋芒,回看一生,竟然公开承认自己“有时候态度不好”,说起对毛泽东的感激之情,这反转堪比一出好戏。你要说他们是不是完全和解了?其实质上的思想对立还在——但,彼此的尊重和理解却越来越多。从“吵架”到“赏识”,这下谁还能说中国的思想没有弹性?也正因为有这场反转,前面窑洞里的对峙、会议上的怒声,最终都化成了智慧的积淀,被一代又一代人重新审视。
表面上一切逐渐淡去,其实背后危机并未消失。文化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处境艰难,梁漱溟写书被限制,农村的实际困境还在扩大。他想走的“文化乡村路”,变得遥不可及。另毛泽东的乡村革命虽然轰轰烈烈,后来事实证明农村建设并非一分土地就能万事大吉。农民收入低,一些地方甚至返贫。双方的分歧更深了,比如到底该靠什么让农民摆脱贫困?改革开放前后,这老问题又浮出水面。专家说,梁漱溟的方法太慢,毛泽东太激进。乡村问题没个“银弹”,中国农民还是在迷雾中摸索,而两位思想巨人的交锋变成了历史教材,却再没人有勇气像他们一样把不同“治国方略”掰开揉碎摆到台面上。
反过来这俩人的故事让人犯嘀咕。你说毛泽东一顿批判,梁漱溟还感谢他,有点像“被骂了还夸人嘴甜”?毛泽东看似棱角分明,毕竟也把梁的书推荐给大家,这不是左手炮轰,右手送花吗?再说梁漱溟,敢于当众顶撞权威,事后反而说自己当初做得不妥,难道这就是“大儒家”的宽容?表面上他们都为国家好,按正方说法,“分歧是进步”,反方冷静一咱中国的问题哪一个就靠吵出来能解决?乡村问题没一个一下子就能搞定,革命还是改良,都像给病人换药,但药方难比高低,最后还是要靠时间和社会自身消化。这场交锋,你要我夸谁?梁漱溟写乡村论,农民生活依旧艰难;毛泽东轰轰烈烈,农民还是为温饱发愁。两人都说得头头是道,干出来的效果却谁也不敢拍胸脯。要不是历史给了他们舞台,这场“嘴仗”也就成了后人的段子。
这么多年过去了,毛泽东的激进路和梁漱溟的温和派,到底哪个才是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万灵丹”?有些人觉得革命带来的翻天覆地一夜间解决了老百姓温饱,有些说慢慢搞乡村教育才是长远之计。你怎么看?如果你觉得吵架就能解决问题,那我们是不是该多开几个辩论赛?还有,这两位大师都半辈子在为农民操心,为什么中国的乡村振兴如今还是那么难?到底是没走对路,还是时代变了,方法得变?留言区你来说,究竟你会选谁的办法,或者其实我们该学学他们懂得彼此尊重,不把思路一刀切,开放些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