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家美企被正式“拉出黑名单”,16家美企则“暂停拉黑一年”,这份名单的效力还没有完全撤销,中方依然留有政策空间和威慑力量。对美国企业来说,一方面觉得宽松了点,但心里仍有点压力,毕竟中方表现不好时随时可能调动手段。对于中方而言,这既展现出合作的姿态,也留出了应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后手。掌握着度,把握着底牌,这就是中国在中美博弈中常用的“留手”策略。虽说还留个心眼,但中方和解的态度还是挺明显的。取消了一些黑名单,允许条件性交易,关税也回到了4月2日之前的水平。反观美方,强硬的清单依然存在,美国实体清单基本上“只进不出”,审批许可证也难如登天。对中国企业的出口管制依旧严厉,比起中方弹性差得多。拿华为、海康威视这些大家伙来说,一旦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就算过了几年,也几乎没有被移除的先例。
不过,从这轮中美关税争端的成果来看,我们算是占了点便宜,有四个原因支撑。第一,两边的关税水平差不多回到4月2日之前的样子,美国也把4.2号那天加征的10%芬太尼关税给撤了。这对中方企业来说,意味着成本降低了,贸易壁垒也缩减了不少,企业的压力明显减轻一些。与此同时,中国针对这部分关税的反制措施(比如3月4日推出的不可靠清单)也同步取消或暂停了,好像是个互惠的动作,表达了点善意。
中方对不可靠实体清单的操作相当灵活,还留了点后路。比如,3月4日公告时对应美国芬太尼10%关税的措施,中方已经取消了;而4月4日公告针对4月2日之后加征的关税,中方则是暂停一年。这些清单上的措施“停用”或“暂停”了,但名单依旧有效,企业如果想和名单上的美企做生意,可以申请,经商务部审批通过后就能执行。这就为中方未来的操作留出了空间。相比之下,美国的实体清单几乎是“只进不出”,企业要想移除基本不可能,审批许可证也极难批下来。整体上看,中方在灵活性和弹性上明显占优。
第三,中方在4月4日公布的稀土管控措施没有取消也没暂停,依旧把这块重要的战略资源留着。即便别人表现出合作的姿态,中方手里还握着这个“底牌”,在谈判时可以随时根据形势变化调整应对办法。
第四,中方采用“放一部分、留一部分”的策略,把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虽然美方在关税问题上作出了一些让步,但那些坚决的清单还在,没有太多调整的余地。在公众舆论里,中方表现得挺合作、坦荡,而美方则显得略微被动,反应没有那么主动。
这次中方既展现了善意,又留了一手底牌,还掌握着关键资源,企业因此受益,谈判节奏也变得更主动一些。从整体来看,我们在这场经贸博弈中明明占据了比较有利的位置。这局比拼告诉我们,中美之间的较量,不只是关税和清单的较量,更多还是策略、节奏和心理的比拼。表面上的让步并不代表就弱了,真正掌控主动权的,还是能灵活运用底牌和筹码。中方这次展现的,不只是硬实力,更多的体现出一种智慧:在合作和威慑间找到平衡点,在让利与保留中把握节奏,也让世界看到,站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策略的深度有时候比纯粹的硬实力更决定胜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