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 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立陶宛无奈召回驻华大使!密码做错事情还死不悔改,中国岂会以德报怨

产品展示 点击次数:199 发布日期:2025-08-06 19:34

立陶宛这么个小国,人口才两百多万,国土面积也就六万多平方公里,本来跟中国关系还算平稳,建交三十年也没啥大风浪。

可2021年夏天,它突然整出个大新闻,允许台湾在那儿设个叫“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的机构,这在欧洲国家里头可是头一遭,直接戳了中国的一个中国原则的底线。

中国那边当然不干了,立马召回自家驻立陶宛大使,还要求立陶宛也把驻华大使召回去。立陶宛那边拖了会儿,但最后在9月3日还是召回了大使。

这事儿从头到尾,立陶宛就是自己找事儿,事后还不肯低头改过,中国自然不会客气,哪有以德报怨的道理。

先说说背景吧。立陶宛独立后,一直往西方靠拢,加入欧盟和北约,经济上也想多找点机会。跟中国贸易不算多大,年出口也就十来亿美元,主要卖些激光设备、农产品啥的。

但它看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搅和,就想借这事儿刷存在感。2021年7月20日,台湾那边宣布要在维尔纽斯设代表处,用“台湾”这个名字,而不是以往的“台北”。

立陶宛外交部长兰茨贝尔吉斯当时挺积极,推动这事儿,说是为了加强经济联系。

可这名字一用,就等于在外交上承认台湾有独立地位,中国建交时立的公报里明明白白写着一个中国原则,这不是明摆着违反约定吗。

中国反应很快,8月10日外交部就发话,召回大使沈志斐,还让立陶宛召回他们的迪安娜·米茨凯维奇内。

立陶宛起初还硬扛,美国和欧盟那边表态支持,说这不违反欧盟政策,美国国务院还谴责中国“报复”。但中国没退步,立陶宛企业很快就感受到压力,对华出口开始受阻。

奶制品、木材、牛肉啥的堆在仓库卖不出去,商人抱怨订单取消。立陶宛政府拨了1.3亿欧元贷款帮企业渡难关,但损失不小,累计好几亿欧元。

9月3日,立陶宛终于召回大使了。这不是它乐意的,而是中国施压的结果。召回后,两国外交事务由临时代办管。

11月18日,台湾代表处正式挂牌,中国21日就把关系降到代办级,大使馆改成代办处,还要求立陶宛也这么做。12月15日,立陶宛最后一批外交人员撤离北京,大使馆关门。

立陶宛那边说这是因为安全考虑,但明眼人都知道,是关系恶化闹的。中国还停了从立陶宛进口货物,把它从海关系统里删了。

这下,德国公司如大陆集团的供应链也断了,零部件清不了关,工厂差点关门。

立陶宛这步棋下得挺冒险,本想靠美国撑腰,换点政治资本,结果经济上吃亏大。

2022年1月,总统瑙塞达就公开说,允许用“台湾”名字是个错误,民调显示只有13%民众支持这政策,反对党在议会闹腾,要求调整。

兰茨贝尔吉斯还在那儿辩护,说坚持原则必要,但国内争议越来越大。欧盟介入调查中国贸易措施,帮立陶宛转市场,但损失没法全补。

激光产业是立陶宛强项,工人加班少了,生产线闲置,企业只好去东南亚找供应商。

话说回来,立陶宛为啥这么干?它觉得中国远,贸易小,得罪得起,想借台湾事儿讨好美国,争取军援和投资。

美国确实给了点支持,2021年批了5亿美元贷款担保,还签了贸易备忘录。但这够不够补损失?立陶宛出口到中国从2020年的17亿美元掉到谷底,企业调整供应链,工人换岗,失业率小涨。

欧盟给了援助,维尔纽斯政府分资金,但内部吵架不断。兰茨贝尔吉斯推动的反华政策,让立陶宛在国际上出名了,但更多是负面,出风头没实力撑,成了别人眼里的工具。

事件没就这么结束。2023年11月,兰茨贝尔吉斯说中立开始谈恢复关系,但进展慢,台湾代表处名字没变。中国继续施压,企业请愿要求平衡。

2024年10月议会选举,新总理帕卢卡斯上台,他说前决定是外交失误,希望修复。但同时,11月通过法律,禁中国进100千瓦以上风能太阳能项目,还驱逐三名中国外交官。

2025年1月,新外交部长布德里斯一边说想在北京设正常大使馆,一边扯中国援俄话题,否认责任。

帕卢卡斯1月7日又改口,说恢复关系坎坷,不会跪求。2月报道说,立陶宛一边求和,一边踩线,还不愿断台湾贸易联系。

这事儿看下来,立陶宛就是典型的墙头草心态,想两头好处。一边跪舔美国,得点小利,一边还想跟中国做生意。结果呢,经济遭罪,外交尴尬。

中国从头到尾立场稳,坚持原则,没让步。召回大使、降级关系、贸易措施,都是维护主权的正常反应。立陶宛做错事儿,不悔改,中国当然不会白白忍气吞声。

国际关系就这样,你尊重我,我尊重你;你挑事儿,就得承担后果。小国站队无可厚非,但没实力还想当先锋,肯定惨。

立陶宛以为靠欧盟北约就能硬刚,但欧盟内部意见不一,德国法国不想为这事儿跟中国闹翻。立陶宛出口欧盟多,损失转嫁,但长远看,形象损了。

台湾那边得益,开了先例,但也暴露了风险,其他欧洲国家没跟风。帕卢卡斯新政府想修关系,但名字不改,等于没诚意。中国外交部说,恢复得基于互信,核心利益不能碰。

结语:

总的来说,这事件给小国上了一课:没实力别出风头。立陶宛本想当反华英雄,结果成了笑柄。经济损失数亿,供应链乱,企业转岗,民众不满。

中国稳扎稳打,维护了主权。国际社会看热闹,但也看到,中国在核心问题上绝不妥协。立陶宛到现在还不彻底改过,估计还得吃苦头。

这世界,哪有白吃的午餐,做错事儿就得付出代价,中国自然不会傻乎乎地报以善意。

产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