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图纸上的经纬
把地质队安全送到沙漠边缘的补给站时,已经是三天后。省地质调查院的车早已等在那里,看到陈建国他们,院长亲自跑过来,握着老马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马队,你们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
“院长太客气了。” 老马摆摆手,“都是应该的。”
陈建国拉着老马的手,非要留他的联系方式:“马队,路线图我一定尽快画出来,画好了第一时间给您送去。”
“不急,你们先忙工作。” 老马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给他,“我们下个月还来穿越,到时候说不定能用上。”
车队返程的路上,队员们还在聊这次救援。小李说:“那陈工看着文质彬彬的,没想到在沙漠里能撑三天,够爷们儿。”
“地质队的都这样,看着弱,其实韧劲大。” 老马想起自己当年在地质队的日子,“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有时候为了测一个数据,得在山里待半个月。”
回到城里,老马把这次穿越的视频整理好,发在了越野论坛上,特意写了救援地质队的经历。没想到帖子火了,好多车友留言:“马队威武!”“地质队不容易,点赞!” 还有人问:“巴丹吉林的水源点到底在哪儿?每次去都心里发慌。”
老马看着那些留言,突然想起陈建国的承诺,心里多了份期待。
半个月后的一个下午,老马正在修理厂给车做保养,手机响了,是陈建国。“马队,路线图画好了!我给您送过去?”
“太好了!我在城西的越野修理厂,你过来吧。” 老马激动得声音都有点发颤。
一个小时后,陈建国拎着个厚厚的文件夹来了,脸上带着点疲惫,但眼睛亮得很。“马队,你看!” 他打开文件夹,里面是一张巨大的地图,打印在特制的防水纸上,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线条、符号和数字。
老马凑过去看,眼睛一下子直了。这张图比他们常用的卫星地图详细多了,不仅标了主要的沙梁、沙谷,还用不同颜色的圆点标注了水源点 —— 红色是常年有水的,黄色是季节性的,蓝色是应急时可以挖掘的地下水。图上还标了危险区域:容易陷车的流沙区、有暗河的沙谷、风力特别大的风口…… 甚至连每个水源点的水质、水量都做了备注。
“这…… 这也太详细了!” 老马的手指在地图上滑动,“这个‘野狼谷’,我们去年陷了三辆车,图上标着‘流沙区,绕行’,太对了!”
“我们把近五年的勘探数据都用上了,” 陈建国笑着说,“还结合了你们越野队常走的路线,应该能用上。” 他指着一个红色圆点,“这个‘玛瑙泉’,是我们去年新发现的,水特别多,就是不好找,藏在一道沙墙后面,图上标了精确的经纬度。”
老马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注,突然觉得鼻子有点酸。他知道,画这样一张图,需要整理多少数据,付出多少心血。“陈工,太谢谢你了…… 我不知道该咋谢你。”
“谢啥?” 陈建国摆摆手,“你们救了我们三个人的命,一张图算啥。” 他从文件夹里拿出几个 U 盘,“这是电子版的,给你拷贝了几份,发给队友们,方便他们在导航上用。”
老马接过 U 盘,像接过什么宝贝,小心翼翼地放进兜里。“晚上我请你吃饭,必须的!”
“吃饭可以,但得我请。” 陈建国笑着说,“我还得跟你请教请教沙漠驾驶的技巧呢,以后我们队里也想配辆越野车,方便勘探。”
那天晚上,老马请了队里的几个核心队员,加上陈建国,在一家烤全羊店吃了顿饭。酒过三巡,话匣子打开了,陈建国说起地质队的趣事:有次在罗布泊,队员们用高压锅煮面条,结果面条熟了,高压锅炸了;还有次为了测一个矿点,在沙漠里徒步五天,最后靠吃仙人掌解渴。
队员们也说起越野的经历:在无人区遇到狼群,靠鸣笛把狼吓走;为了救一辆陷沙的车,全队人挖了半夜沙子,第二天累得在车上睡了一天。
“其实咱们是一路人。” 老马举起酒杯,“都是跟大自然较劲,都得抱团取暖。”
“对!一路人!” 陈建国和他碰了碰杯,酒液洒出来,在桌上晕开小小的圈。
临走时,陈建国又给了老马一本厚厚的《巴丹吉林沙漠地质考察报告》:“这里面有更详细的地质数据,你们穿越时说不定能用得上。比如哪段沙层比较稳定,适合扎营;哪段地下有岩石,开车时要小心。”
老马捧着那本沉甸甸的报告,心里暖烘烘的。他知道,这份礼物,比任何金银珠宝都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