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还是聊点历史。
前不久,我在日常翻阅《邓小平年谱》时,发现一个细节:在1986年到1987年间,邓公忽然较为频繁地与邓大姐谈话,其中的单独谈话就有三次。
然而,关于谈话的内容年谱只字未提,统统只有一行简要记录:
X月X日,在住地同邓颖超谈话。
其实,约人到住地谈话是邓公晚年重要的工作方式,这并不稀奇。但参与谈话的多为负责日常工作的同志,邓大姐显然不在此列。而在以往的印象里,除了知道她是周总理的伴侣之外,就没有太多的认知了。
那么,邓公会与邓大姐聊些什么?在历史的进程中,她又曾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图为1980年代两位老人在会议间隙聊天。
01
当然,他们有可能只是单纯在叙旧。
邓公视周恩来为兄长,管邓颖超叫大姐。他们早在1920年代,就曾在上海一幢房子里住楼上楼下。他们之间的信任,是超越一般同志的。
这里可以再补充一个例子。在1973年春天,邓小平复出回到北京不久,邓颖超受周恩来之托上门来看望。邓家子女在回忆这次见时说:
像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
那一天单独谈话时,邓大姐透露了周总理的真实病情。邓公原本高兴的心情,一下就沉重了起来。
总理去世后,邓周的友谊某种程度上,在邓大姐身上得到延续。到1980年代后期,他们已经认识快60年了。
这种长久的友谊,在党内只有另一位大姐可以超过。
她就是蔡畅,蔡大姐。
邓大姐是邓公二十几岁认识的大姐,而蔡大姐则是他十几岁就认识的大姐。
在1922年,在法国勤工俭学的邓希贤(邓小平原名)和蔡畅,是一起去巴黎做的入团宣誓。蔡畅年长邓希贤四岁,当时称他为“小弟弟”、“小胖子”。
我总感觉到,邓公一生对留法时结识的同志,怀有格外浓厚的感情。他自己也回答过儿女提出的问题:这辈子跟谁关系最好?
周总理。当然,还有你李伯伯、聂伯伯。
聂伯伯指的就是聂荣臻。李伯伯指的是李富春,蔡大姐的丈夫。他们都是留法。在法兰西的岁月里,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战友,也是情浓于血的亲人”。
邓公晚年时甚少出去串门,但唯独探望了年迈的聂荣臻,也专程上门为蔡畅祝寿。
02
他们也有可能是在聊工作。
因为邓大姐毕竟不是普通的大姐,她是有职务的,迄今为止也是唯一担任过正国级职务的女性。
而且,邓大姐实际上也具备相当大的影响力。
她的影响力,一方面像众多大姐一样,是被深厚的革命资历塑造的。
在长征时,红一方面军只有30位女性,邓颖超、蔡畅等都在其中。资历深厚的老大姐们,哪怕身居二线,但只要她们一说话,就有人听。
而邓大姐还有别的大姐不具备的一点:她是周总理的夫人。
在1976年以后,她可以说是部分继承了总理非凡的威望。人民对总理的感情,也投射到她的身上。
包括国际上也认她。
尼克松的夫人见到邓大姐后,就对人描述说:
她颇有我在周身上看到的那种魅力和老练。
撒切尔夫人访华时,也专门去拜会她。我看到过她们的会谈记录,邓大姐确实很老练的。
刚一落座,这位英国“铁娘子”就说:
你和已故的周恩来总理,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尊敬,我和我的同事也非常尊敬。
邓大姐表示感谢之后,则说:
你的年纪正处于黄金时代,可以做更多的工作,为国家做贡献。你这次来,任务繁重,一路辛苦,希望多多保重。
这个略带“殷殷嘱托”的味儿,既显得很高,又显得很亲切。香港记者还给了邓颖超一个称呼,叫“祖母型的大姐”。
当时,港媒常常对北京的事情评头论足,但一位资深的新闻工作者曾说,香港记者不分“左中右”,对邓大姐都有一种“莫名的敬意”。
用今天的话说,邓大姐身上有滤镜、有光环。
她在主要担负的统战领域里,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团结过许多人,这种特殊作用是别人无法取代的。
邓公会不会找她聊聊这方面的工作呢?
03
其实,邓大姐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这次通过看她的一些资料,我发现,邓大姐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积极支持者。
她不常说话,很少表态,但一出手总是在很关键的时候。
比如说,在1978年底具有转折意义的三中全会召开前,还开了一个时间更长的工作会议。这个会议主要是让大家发表意见,凝聚共识。
在会议上,有两个多年不说话的老同志说了话。
一个是陈云同志。
他出人意料地抛出了六点意见,包括平反彭帅等冤假错案。这些意见在当时引起了很大震动,说出了许多老同志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大家几乎都有这个愿望,只有理清历史,才能轻装前进,才能团结起来向前看。
那么向前看,看什么呢?
这个时候就要说到邓大姐了。
她没有直接抛出什么震撼的意见,而是建议将四份材料,印发给了全体参会人员。
这四份材料的标题如下:
《香港、新加坡、南韩、台湾的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
《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的经济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的经济为什么能高速发展》
《苏联在二十、三十年代是怎样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经济的》
它全部是在讲经济发展的,是在引导大家看到与外面的差距。
参会人员在看到这些内容,引起了极大反响。
随后的三中全会决定,将工作重心转到了现代化建设上来。这里头有邓大姐的作用。
04
要搞改革开放嘛,就要有许多新尝试。这些尝试在部分老同志那里,是有疑虑的。
比如,搞特区。
有些老同志去过,有些老同志始终没去过。
当然,去了深圳并不代表支持,不去深圳也不代表不支持。
邓大姐是既去过,而且也支持。
1984年,在邓公首次深圳视察后不久,邓大姐也跟着去了。看到深圳在短短几年时间,建设速度这么快。她当场就说了一句话:百闻不如一见。
在我见过的老一辈革命家对深圳的表态里,邓公的力度第一,邓大姐第二。
她的力度是怎么样的呢?
当时,深圳市委刚刚在大院里,落成了那个著名的“孺子牛”雕塑,邓大姐很欣赏。到了开会的时候,同志们迟迟没有见到她的身影。就在这时接到通知,邓大姐请大家到“孺子牛”雕塑前合影。
合影时,她对大家说:
“孺子牛”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希望全国的党员干部,都能向深圳的干部学习,学习深圳改革开拓的精神,做全国人民的“孺子牛”。
可以想见,邓公与邓大姐这两位老相识,不仅有很好的私人友谊,在国家发展的大事上,观点也是一致的。
他们的单独谈话,也完全有可能,是在谈这样的大事。
只是,为什么谈话,会集中在1986年到1987年间呢?我心里隐隐约约有个猜想。但是缺乏材料佐证,暂且先不讲。
05
考虑到邓大姐的政治分量,她对邓公的支持,其实是非常宝贵。
而邓大姐的支持,也是发自内心的。
这就要说到1992年,邓公又去了深圳,发表了“南方谈话”,再一次加速了改革开放。
那时,邓大姐已住在医院,无法再自己前去表示支持了。但我见她的秘书回忆说,“南方谈话”的文件传达过来时,邓大姐身体很不好,秘书就想简要地给她念,以保持她的精力。
不料,邓大姐却对秘书大声说:
你别给我偷工减料,这是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文件。
这位秘书的名字叫赵炜,堪称是她的左膀右臂,多年跟随邓大姐,晚年更是形影不离。
赵炜同志后来也发表了自己的回忆文章。我很想从她的回忆中,找到邓公那几次和邓大姐具体聊了什么?
然而,还是一无所获,只能期望未来有更多的史料公布了。
不过,在她的文章中,我能了解到在周总理光芒之外的邓大姐,对她的认识也更加完整。
邓大姐比总理晚走16年。
在这16年里,她既是她自己,她也是在完成总理未竟的事业。我想,如果周总理能活到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一样也会是积极的支持者。
邓大姐是1992年7月11日逝世的。
而在这个月的1号,她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庆祝党的生日,加快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发展鼓与呼。
她跟总理,都工作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