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美英军舰的雷达信号再次出现在台湾海峡的电子地图上,国际政治时钟正指向两个敏感刻度:美国中期选举进入倒计时,英国新首相特拉斯刚接过唐宁街钥匙。9月12日,美国"希金斯"号驱逐舰与英国"里士满"号护卫舰联合穿航台海,东部战区海空兵力全程抵近监视的画面,揭示着这场精心设计的军事外交秀背后的大国角力。
事件复盘:联合穿航背后的挑衅升级
此次美英军舰过航与6月英舰单独行动形成鲜明对比。6月18日英国仅派出"斯佩"号近岸巡逻舰试探,而本次联合行动中,美方出动具备"宙斯盾"系统的伯克级驱逐舰,英方升级为搭载"海受体"防空导弹的23型护卫舰。东部战区通报中"滋扰挑衅"的表述,暗示两舰可能实施了开启火控雷达、起降舰载机等违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9条"无害通过"原则的行为。
解放军应对措施呈现三个维度:海空联动形成立体监控网,岸基反舰导弹部队进入高度戒备,卫星与无人机实施战场态势感知。这种"全域慑战"体系,正是对北约盟友协同介入台海新态势的针对性回应。
时间节点解码:政治周期与军事行动的微妙重合
美国中期选举临近背景下,拜登政府需要通过对华强硬姿态转移国内通胀压力。五角大楼数据显示,2022年美军舰已6次穿航台海,但选在9月这个传统兵力轮换期实施,显然经过政治考量。英国特拉斯政府则试图通过首次海外军事行动向美国证明其"全球英国"战略价值,这种递"投名状"的行为,与其在竞选时宣称"必要时按下核按钮"的强硬立场一脉相承。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行动避开了解放军环岛军演后的敏感期,选择在台海相对平静阶段实施,既避免直接冲突,又能持续施压。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挑衅,比佩洛西窜台事件更具战略隐蔽性。
战术演变:从佩洛西窜台到"香肠切片"新阶段
对比近期美方行动可发现三个趋势:军事同盟参与度提升,英国从辅助角色转向主力参与;行动形式更隐蔽,未像6月那样公开炒作但实质滋扰强度增加;频率测试趋于常态化,今年穿航次数已超2021年全年。
军事专家指出,这标志着美方"灰色地带战术"进入新阶段。通过微小但持续的挑衅,既试探解放军反应阈值,又逐步推动台海问题国际化。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曾披露,美第七舰队在台海的行动脚本包含"遭遇拦截时的标准应对程序",说明此类行动早有预案。
双重标准:"航行自由"幌子下的战略围堵
美英强调"航行自由"时刻意回避两个事实:其舰艇雷达扫描沿岸军事设施的行为已构成"非无害通过";同一时期美军在波斯湾却以"安全威胁"为由拦截伊朗油轮。这种选择性适用国际法的做法,暴露出其地缘政治算计。
从美军印太司令部近年的"海空一体战"构想来看,台海穿航旨在验证战时封锁马六甲海峡与巴士海峡的可行性。而解放军近期在福建沿海部署的鹰击-12B反舰导弹,以及官媒曝光的"无人机蜂群"战术,正形成不对称反制能力。
危险信号:台海"乌克兰化"的推手与破局
此次行动释放三重危险信号:北约东扩呈现"亚太化"倾向,英国航母编队计划2023年常驻日本;台海问题被嵌入"印太战略"框架,美日澳近期联合军演首次纳入"岛礁防卫"课目;军事冒险渐成常态,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帕帕罗曾公开将台海与乌克兰局势相提并论。
东部战区"时刻高度戒备"的宣言背后,是解放军法律战与实战准备的双轨应对。8月发布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划出红线,同期闽南某海域实弹射击中出现的电磁脉冲武器试验,则展示了"区域拒止"能力的进化。当美英军舰的航迹再次被解放军雷达锁定,这场大国博弈的下一回合或许已在西太平洋的深水区悄然展开。
台海和平的钥匙从来不在华盛顿或伦敦手中,历史将证明,任何以"航行自由"为名的战略冒进,终将撞上维护国家统一的钢铁长城。东部战区战机挂弹巡逻的画面提醒世界:今天的中国军队,既有洞察秋毫的智慧,也有一剑封喉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