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最近在一场公开讲话中突然放话,美国“必须夺回”阿富汗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理由简单直接,那地方离中国太近了。 这番话听起来像是军事战略,更像是一句“我说了算”的宣言。
阿富汗方面毫不示弱,官员直接回应,“不怕再跟美国打20年。 ” 就在外界以为这将是一场美阿之间的老调重弹时,中国突然出手,联合俄罗斯、巴基斯坦和伊朗,在联合国层面将这场潜在冲突推向了多边舞台。
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并非普通军事设施
这个位于阿富汗帕尔万省的基地,距离中国新疆700公里,是冷战初期的重要军事设施,也是美军在过去二十年中在阿富汗的核心运营基地。 对中国而言,阿富汗的地缘价值远超其地理意义。
它是中巴经济走廊的咽喉,连接中亚、南亚和中东的关键节点。 一旦阿富汗局势失控,恐怖主义、毒品走私和难民潮可能直接威胁中国西部安全,尤其是新疆地区。
中国在阿富汗的投资与日俱增
2025年前8个月,阿富汗通过“中阿巴伊经济走廊”向中国出口的松子和藏红花等产品贸易额已突破1.2亿美元。 中国还向阿富汗提供了三批援助,包括20万顶帐篷、500辆救护车及供水系统等实质支持。这些投入让中国无法对阿富汗的动荡袖手旁观。
特朗普发表言论后三天,中国迅速行动
9月25日,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了一场闭门会议,参与者是中国、俄罗斯、伊朗和巴基斯坦的外交高官。 会议后发布的四方联合声明包含11条内容,第一条明确支持阿富汗成为“独立、团结与和平的国家”,第十条强调必须尊重阿富汗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这一外交举动的高明之处在于三个方面
联合声明将美国可能的军事行动定性为“侵略”,直接推翻特朗普所谓“夺回本国基地”的逻辑。声明强调,“那些对阿富汗当前局面负有责任的国家,不应在阿富汗及本地区再建军事基地”,这使美国的行动失去法理依据。
中国选择的合作伙伴具有战略考量,俄罗斯在阿富汗有历史经验与中亚安全利益,巴基斯坦是阿富汗传统邻国,边境地区民族宗教联系紧密,伊朗则担忧难民潮与极端势力渗透。 这三方都是美国军事行动最直接的受影响者。
通过将议题正式带到联合国,中国迫使国际社会共同关注阿富汗问题,让联合国无法回避讨论阿富汗地位问题。 此举获得印尼、南非、巴西等二十多个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扩大了国际共识。
特朗普此次突然对阿富汗示强,并非单纯出于战略考量,分析指出,他近期在国内支持率持续下跌,此前试图掌控巴拿马运河、格陵兰岛等计划均未成功。 拿阿富汗说事,可能更多是为了转移美国民众注意力,营造强势形象。
特朗普可能没有预料到中国的反应速度与力度,在四方声明发布后,特朗普突然沉默,社交账号不再更新相关内容,美国国务院也未做任何表态。 这表明中国的反制行动打乱了特朗普的政治表演节奏。
从实际可行性看,美国重返巴格拉姆基地面临巨大障碍, 需要国会和军方支持,面对财政压力与国内反战舆论。 重要的是,塔利班政府已实际控制阿富汗全境,美国想轻易“夺回”基地绝非易事。
这场博弈清晰展示了中美两种不同的国际行为模式
美国倾向于单边行动和军事威慑,中国推崇多边对话和法律道义。 中国在阿富汗问题上的策略体现在外交层面,包含实实在在的经济支持。 中国正推动阿富汗加入上合组织观察员国,帮助其获得地区经济“入场券”。 这些举措与特朗普单纯的军事威胁形成鲜明对比。
阿富汗塔利班政府也表现出令人意外的冷静,他们没有情绪化攻击,而是反复强调“主权不能被侵犯,基地属于现政权控制,任何外部军事部署都不被接受”。 这种“软外壳、硬内核”的做法,显示其外交成熟度的提升。
一场关于国际秩序的交锋
这场关于阿富汗的外交博弈,超出了单纯的地缘战略竞争,反映了国际秩序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美国试图沿用过去的霸权模式,中国则通过多边机制与国际规则来维护地区稳定。
对中国而言,这次行动成功将阿富汗问题从潜在的军事冲突转化为多边外交议题,限制了美国的单边行动空间。通过支持阿富汗主权,中国也增强了与周边国家的互信,为未来的区域合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