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
这不是什么股票代码,也不是手机电量,是立陶宛对华出口额断崖式跳水的数据。
啥概念?
就是你开着一辆法拉利在高速上狂飙,突然之间,车没了,你光着屁股坐在了柏油马路上。
这感觉,立陶宛的企业主们,品尝了整整三年。
故事的引信,其实就藏在一个单词里——“Taiwanese”。
2021年那会儿,立陶宛政府估计是觉得,在国际舞台上当个“显眼包”挺酷的。
先是退出了咱们经营多年的“17+1”朋友圈,自己把桌子掀了。
紧接着,就批准在自家首都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特意用了这个刺眼的词。
这操作,不叫头铁,这叫拿自己的国运搞行为艺术。
北京的反应?
快得像一道闪电,而且是带连锁伤害的那种。
外交关系直接降到冰点,成了“代办级”。
这还只是前菜。
真正的大餐,在中国海关的系统里。
一夜之间,所有来自立陶宛的货,都得了一种“系统识别不出来”的怪病。
集装箱在码头堆成了山,新鲜的三文鱼大概只能含泪变成当地的猫粮。
想想克莱佩达港吧,那曾经是波罗的海的一颗明珠,中欧班列的钢铁驼队在这里歇脚。
可现在呢?
火车头直接掉了个头,宁愿绕远路,也不从你家门口过。
港口的调度员们,估计连蜘蛛纸牌都玩腻了。
贸易量暴跌近三成,这哪是经济下行,这是被人直接拔了网线。
立陶宛的国宝产业——激光,那可是他们的脸面,技术在欧洲都排得上号。
结果呢?
高端仪器被咱们的买家拉进了黑名单,订单雪片般取消。
那些价值连城的生产线,如今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给工厂的灰尘提供一个高端的栖身之所。
更别提那些种小麦的农民、做牛奶的工人了,前一秒还在为中国市场巨大的需求量而兴奋,下一秒就得面对仓库里卖不出去的存货发愁。
当然,他们也指望过“大哥”来撑腰。
美国人拍着胸脯,许了6亿欧元的出口贷款,听着挺唬人吧?
结果立陶宛代表团屁颠屁颠跑去华盛顿,最后到账的,900万。
我都怀疑是不是会计把小数点点错了。
这哪是输血,这是给人抽完血之后,赏了张创可贴。
欧盟呢,倒是去WTO那儿走了个流程,写了份状纸,说我们搞“贸易歧视”。
可这案子,比老太太的裹脚布还长,今天开个会,明天说技术问题要推迟,来来回回折腾,到现在也没个响动。
这感觉,就像你跟人打架被打惨了,你大哥在旁边一边录像一边说:“兄弟别怕,我正在帮你走法律程序谴责他!”
时间就这么过了三年,疼是真的,冷也是真的。
终于,老百姓用选票换了届新政府。
新总理上台,姿态放得那叫一个低,公开承认之前那个决定是个“外交失误”。
政府文件里,也悄悄把咱们从“安全威胁”的名单上拿了下来,改口叫“务实合作伙伴”。
听着挺有诚意,是吧?
可最关键的问题,那个挂在维尔纽斯的“台湾代表处”的牌子,那个最初引爆一切的单词,还纹丝不动地挂在那儿。
这就好比你把我车砸了,然后跑过来跟我说:“哥,我错了,我帮你把车洗干净吧”,却绝口不提赔钱的事儿。
咱们这边的态度也很明确:原则问题,没得聊。
想把关系暖回来?
行啊,先把错误的根源给刨了。
自己惹的事,自己得亲手解决。
所以啊,这出戏演到现在,立陶宛新政府正处在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既想修复关系,又拉不下那个脸,想让咱们给个台阶下。
可问题是,有些台阶,是得自己拿真金白银和实打实的行动去砌的。
那个单词,现在看来,可能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单词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