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船业这些年发展得飞快,去年接的全球新船订单差不多占了一半,不管是运汽车的大滚装船还是拉液化天然气的LNG船,中国船厂都能做得又便宜又高效。相比之下,美国船厂成本高出三倍,工期还长一年多,订单自然少得可怜。特朗普上台后,眼看着正面竞争赢不了,就开始搞小动作。2017年他就启动过对华知识产权调查,导致2018年起加征关税。现在2025年他重返白宫,又把矛头对准了造船和航运领域。
今年2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启动了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调查,理由是中国通过不合理做法主导这些行业,损害美国利益。调查过程包括公共听证会,收到近600份评论,还咨询了政府专家。4月17日,他们公布最终措施,从10月14日起,对中国人拥有或运营的船舶征收港口服务费,每净吨50美元,到2028年逐步涨到140美元。这笔钱不是一次性收,而是每次靠岸都算,针对中国船只的“择高征收”方式,要么按净吨,要么按集装箱数,哪个高就用哪个。一艘装5000个标准箱的船,按集装箱算得交60万美元,比平时常规费用多出三倍多。美国自己的船还有豁免,比如运煤炭或谷物的空船直接免收,这明显是针对中国下手。
这一政策一出,全球航运业就炸锅了。船东们算账,一艘10万吨级货轮去美国港口,本来常规费60万到100万美元,现在额外多交500万美元,利润几乎被吃光。集装箱船每年往返中美,多支出3000万到5000万美元。能源出口商急了,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80%靠租船,要是LNG船也加费,出口就更难。汽车经销商也组团去国会游说,中国造的车辆运输船占全球近一半,加费后进口车成本得涨。船公司开始调整策略,有的取消订舱,有的转向其他航线。地中海航运等大公司照样在中国下单,前八个月中国船厂订单占全球53%,没受太大影响。
中国这边没坐以待毙。交通运输部评估了美国方案后,10月10日宣布反制措施,从10月14日起,对美国公司拥有或运营的船舶、美国籍船舶以及美国建造的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每净吨400元,约56美元,到2028年涨到1120元。这和美国费率对等,生效日期也一样。算下来,一艘11万吨级巨型油轮每次靠中国港口,得付620万美元。煤炭和铁矿石货船租赁成本马上上涨,一些油轮船东取消了去中国港口的计划。船长们调整航行日志,避免中美航线损失。全球物流链条受冲击,跨太平洋航运面临混乱风险。
特朗普团队很快就感受到压力。国内利益集团逼宫,能源巨头指出豁免必要性,汽车行业强调成本转嫁会伤消费者。贸易代表办公室紧急开会,审阅中国公告的影响。10月11日,他们宣布调整方案,对车辆运输船费率从最初考虑的更高水平降到每净吨46美元,降幅近70%,还为长期租约下的液化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运输船开设豁免。这不是主动让步,而是迫于多重压力。原计划要是执行,中美港口费用战升级,美国供应链损失更大。中国反制给美方威慑,国内经销商和出口商游说也起作用。
调整后,美国政策从打击转为增加成本,但中国造船优势没动摇。船厂订单还在涨,技术和产能卡住全球脖子。特朗普想靠费用壁垒打垮中国算盘落空,这次转弯是战术退让。从每净吨高费降到46美元,野心缩水。中国措施准时落地,美国船只开始付新费。整个事件暴露美国在造船领域的弱势,政策执行受国内掣肘。
美国抱怨中国主导造船,占全球产能60%以上,通过补贴和低成本抢市场。但中国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船厂从低端到高端全覆盖。特朗普的美国优先策略,试图复兴本土船业,但美国船厂数量少,劳动力成本高,短期难追上。加费政策表面保护美国工人,实际推高进口成本,消费者买单。航运公司转嫁费用,全球物价可能涨。
中国反制对等,维护正当利益,没过分。费率一样,生效同天,体现克制。全球船东该下单还下单,没被吓跑。事件也提醒其他国家,别轻易跟风美国单边主义。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供应链影响力大,反制能精准回击。特朗普政府调整后,短期缓解冲击,但长期贸易战升级风险在。双方需谈判化解,避免物流中断伤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