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来,创新药板块遭遇一轮明显回调。当科技股频创新高时,不少此前被热炒的创新药股票已经从高点回落近20%。市场上开始有声音认为,这个板块短期已经见顶。
但如果把视角拉长,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正在上演。
集采重塑行业格局,龙头浴火重生
时间回到2018年,那一年成为中国医药行业的分水岭。国家医保局启动带量采购,一轮接一轮的"灵魂砍价"让药价动辄下跌80%以上。恒瑞医药、长春高新这些昔日明星股,股价被腰斩再腰斩。
面对生死考验,药企只有两条路:要么关门,要么转型做创新药。
恒瑞医药的转身最具代表性。2018年时,这家仿制药巨头的创新药业务占比还不到两成。随后几年大力投入研发,到2025年创新药已经撑起半壁江山。虽然净利润一度从2020年的60亿跌至34亿,但随着创新药管线陆续获批上市,业绩重新攀升,今年更是实现22%的利润增长。
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本土创新药龙头表现更加亮眼,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30%。更令人瞩目的是,这些企业找到了一条快速变现的新路径——海外授权。截至10月24日,国内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已突破1000亿元,占全球交易总额的33%。
日本经验:集采催生制药巨头的30年慢牛
国内正在发生的一切,与30年前的日本惊人相似。
1988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比接近12%,面临的医疗费用压力与2018年的中国如出一辙。日本政府开始每两年调低医保目录药品价格,单次降幅超过6%。短短几年间,医保药品平均降价47%。
这场变革让日本制药企业从1700多家锐减至300多家。但存活下来的龙头企业却迎来黄金时代。武田药业、安斯泰来等头部药企将研发投入从营收5%提升至18%,净利润率从5%飙升至15%。海外业务占比从不到20%增长至60%以上,美国成为第一大市场。
最终结果令人震撼:在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中,日经指数原地踏步,但医药板块整体涨幅接近400%,走出了一轮史诗级慢牛。
美国版集采来临,AI成为新变量
如今全球医药市场面临新的变局。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开启了美国版集采,首轮谈判已让15种昂贵药品降价38%-79%。特朗普更是主张与"其他发达国家"看齐的"最惠国价格",宣称可实现59%-90%的降幅。
这本来会给中国药企出海蒙上阴影。但AI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改变了游戏规则。
谷歌DeepMind的AlphaFold工具将靶点确认周期从数年缩短至数周,推动靶点发现效率提升3倍。微软Azure平台帮助药企化合物筛选成本降低40%。这迫使全球药企放弃"单一重磅炸弹"的赌徒式逻辑,转向"薄利多销"的新模式。
礼来通过AI优化GLP-1药物生产工艺,在价格下降29%的同时保持利润率稳定,就是典型案例。
中国药企的AI红利期
技术变革为中国制药企业打开了机会窗口。目前中美欧同款创新药价格差异较2020年缩小41%,全球药企开始大规模采购高性价比的中国管线。
恒瑞医药已将AI融入研发全链条,药明康德与晶泰科技共建闭环生态。AI技术让中国生物药研发成本维持在欧美1/5到1/10的水平,临床前管线AI使用率达28%,接近美国市场水平。
美国版集采才刚开始,未来很长时间内药企都会追求高性价比。这为中国制药企业提供了一个长期红利期。虽然贸易摩擦持续,但在医药领域,美国需要中国的高性价比生产研发,中国需要美国的市场准入。
慢牛才刚刚开始
海内外长周期红利叠加行业集中度提升,正在为创新药板块构建长期"发动机"。5-10年后回头看,A股创新药企业数量未必增加,但一批龙头很可能已经成长为万亿市值的巨无霸。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集采和老龄化环境下,医药作为刚需,整体红利会向头部企业集中。短期的回调或许正是布局良机,因为这轮慢牛可能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