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釜山会晤刚刚结束,特朗普前脚刚踏上华盛顿的土地,就迎面撞上了一堵政治高墙。
民主党官员查克·舒默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喊话:“大家别信特朗普的鬼话,他已经对中国妥协了!”这番指责,立刻引来了特朗普“叛国”的怒斥。
这场回国后的“下马威”,并非简单的党派攻击。它精准地暴露了特朗普当前的政治困境:他必须在美国国内强大的对华强硬氛围中,为自己争取到的“休战”成果进行辩护。他绝不能让自己看起来像是对中国“妥协”了。
于是,一套精心策划的“对冲”表演,开始了。
首先,美国财长贝森特被立刻派到了福克斯新闻的镜头前。他的任务很明确:向3亿美国人保证,美国没有输,特朗普留了一手。
当记者问到“休战一年后会发生什么”时,贝森特的回答,毫不含糊:“一年后,我们会重新回到谈判桌……我们手上仍然有关税威胁!”
而在谈到釜山会晤的核心议题——稀土时,贝森特的表态更是充满了傲慢。他向美国民众做出保证:“中国对美国在稀土领域的影响力,不会持续超过12至24个月!”
两年时间,建立一个完全独立于中国之外的稀土供应链——这就是贝森特开出的“支票”。但凡对这个行业有基本了解的人都清楚,这根本不可能。稀土,涉及的不仅仅是开采,更是后端极其复杂、高污染的提纯技术,这恰恰是美国目前完全缺失的环节。
贝森特的这番表态,与其说是“保证”,不如说是安抚国内鹰派的“政治宣传”。
但如果说贝森特的讲话,还只是“说”的层面,那么美国防长赫格塞斯的行动,则是“做”的层面。
就在特朗普和贝森特忙于国内“灭火”的同时,赫格塞斯正在马来西亚出席东盟防长扩大会议。他迅速宣布了两个重大进展:
美国和菲律宾达成合作,首次成立“菲律宾特遣部队”。
美国和印度已经签下了一份新的“10年防务合作框架”。
这才是特朗普真正的“后手”。
菲律宾的动作,意味着美军正在南海关键节点,寻找新的、更灵活的介入支点。
而印度的协议,则再次印证了一个冰冷的现实:尽管莫迪和特朗普在贸易问题上闹得不可开交,但在“遏制中国”这个大方向上,新德里永远会选择华盛顿。
整盘棋局已经非常清楚了。
釜山会晤,充其量只是一次“经贸降温”。而在经贸之外的军事、地缘政治层面,美国的围堵,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这再次证明,我们必须丢掉一切幻想。美国对我们的打压和遏制,是全方位的,绝不会因为一场会晤而有任何改变。
因此,我们的应对也必须清晰、对等。
中美谈判的结果,可以被视为一个窗口期,但这个窗口期的执行,必须有严格的前提。中方在釜山做出的任何承诺,都必须在美国先履行完自己的义务之后,才能生效。
这包括但不限于:美国必须全面解除对中国的高科技技术封锁;必须批准中国航空业的适航证;必须撤出其部署在日韩菲、威胁到我们本土安全的中程导弹;必须撤出其在台湾的特种部队。
如果美国做不到这些,只想着在经贸上“休战”,在军事上“点火”,那么这个“休战”本身,就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主动布局。面对一个已经把我们定为头号敌人的对手,被动挨打,永远换不来和平与尊重。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