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碎裂的红球在台面上静静躺着,白球与它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距离。穆迪微皱着眉头,像是在思考下一步棋——只不过这是斯诺克,不是国际象棋。观众席里有人屏住呼吸,有人悄悄翻出手机刷比分。而我,丁俊晖,站在另外一边,手里的球杆握得不轻不重,指尖甚至感受不到木头的温度。场上灯光明亮得有些刺眼,却很难驱散脑海里的阴影感。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刻?一个本该属于自己的局面,突然变得陌生起来。
比赛其实很简单。两个人,交替把球打进袋,争胜。穆迪,18岁,技术新得发亮,还带着少年人赢球嫌不够的劲头。他整个比赛节奏很快,第一局我先发制人,单杆117分,像是用脚给观众踩了踩油门。但穆迪不慌不乱,愣是连拿三局,那种气氛像是被压住了——不是恐怖,是让人有点干着急的安静,仿佛你明知道下一步不对却调不了身上的齿轮。
第四局是个转折点。穆迪65分领先,我做斯诺克,努力找回节奏,若是旁观,能看出那几杆我防守时甚至呼吸控制得格外小心。说到底,这阵仗就是挖坑和填坑的循环,你做防守,人家解球,解球之后还能打进,还不忘搅和你的思路。比赛里这类时刻屡见不鲜,但当你是亲历者,感觉就不只是“技术不如人”这么一句话可以盖棺论定了。我的拼劲在那会儿确实在,但被对手用高度专注和冷静一点点消耗掉。最后还是没能拿下那一局,有时候必须承认,对手发挥得更好。
老实说,丢球和丢比赛并不是最难接受的部分。这场3比5,有不少观众气得不是比分,而是我的态度。说我“漫不经心”“心不在焉”,其实确实有点意思。我能辩解吗?也许不能。比赛后几局,简单红球、解球失误,这些都是“不能有”的低级错误,尤其在领先的时候,就像是把手伸进了抽奖箱,却把中奖球又悄悄丢回去。手感不好可以调整,但没有及时调整,就是我问题。这样说,球迷可能不太高兴,毕竟来现场就是想看一场真正的较量,而不是一个人“打发时间”。
我的对手穆迪,年轻得像是刚换上运动鞋,不仅技术扎实,更让人羡慕心理素质。四杆50+,一杆破百,这不是不讲道理,是技术和专注的双重结果。对阵这样的人,如果自己“心没在比赛”,那多少能力都变成了杂技团表演。输球,我可以接受,但是输在态度上,连自己都觉得有点丢份。哪怕状态不在巅峰,只要有竞争心,拼劲展现出来,比赛过程还能多精彩些。
这个赛季我状态如坐过山车。大师赛八强、世锦赛惨败、上海、沙特也没走太远。技术问题一堆,比如长台犹豫、破局乏力,但更像是心里那个“想赢”的意志出了岔子。有时候,我甚至自己问,我还能不能像过去那样渴望胜利?这不是哀怨,是事实陈述——职业运动员都会有这种困惑时刻。人到中年(运动员行话),难免产生某种“能不能再坚持下去”的念头。有球迷觉得该换人了,也有人批评不自律,实际上,“自律”这词儿本身在竞技体育里就是靠自我欺骗活下来的。不是自律,是自我催眠。
再回场上,穆迪赛后夸武汉观众公平、公正,还感慨击败我是他的高光时刻。听他这么说,我不羡慕,但觉得有点讽刺。毕竟他在中国赢下中国球员,现场里没给他压力,反而是我,给了自己压力还没消化掉。你说“代表中国斯诺克”这标签,本来就不是光荣的负担,但这个晚上,我自己都觉得配不上。
现在换到职业病讨论区:打了十几年,见惯了各种场面,有时候反而容易“走神”。以前还会为一杆球的失误自责半天,现在更多时候是“嗯,失误了,下一个”。这种麻木,也是比赛中的敌人。你以为是心态成熟,实际上等到结果出来,是失去最小的敬畏心和获胜欲的滑坡。谁都可以耍嘴皮说“技术再好,心态不行也打不赢”,但人一旦形成路径依赖,很难自己跳出来重置。你也许有过“开会刷手机、干活敷衍、晚上不想写作业”,但职业比赛和日常生活,一条道走到黑,谁都能跑偏。
球迷骂得对骂得不对,其实都没关系。比赛,永远只有自己对自己说服得了。别说年龄、状态、什么压力,穆迪18岁,也一样有自己的压力。职业现实是:谁的“态度”掉了队,就该被年轻人给踢下来。做不到专注,是职业失败的最大证据。就像一次事故调查,真相往往不是外因,而是那个“无所谓”的内心失误。
这场输了,下一场英国公开赛还在,调整怎么调整?技术瓶颈可以练习,但态度不是说改就改。一个人只有被证据锤过脑袋,才知道下一回真的得拼了。输球可以接受,但不能这样输,态度比结果更重要,这个道理我说了一遍又一遍,今晚对自己说出来,您信不信都行。
那些觉得“我还能不能继续打球”的瞬间,你们会怎么选择?如果你是职业选手,当发现努力不够,不是输给对手而是输给态度时,你会如何应对?这不是鸡汤,也不是自我感动,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现实——你准备好给自己一个更专注的下一局了吗?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