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路透社基于欧洲管道运营商数据的测算,俄罗斯能源巨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Gazprom)6月份通过“土耳其溪”(TurkStream)海底管道对欧洲的日均天然气供应量环比下降18.3%,这一波动主要归因于管道基础设施的计划性维护。此次供应调整发生在乌克兰与俄罗斯五年过境协议到期、土耳其溪成为俄对欧供气唯一剩余陆路通道的背景下,进一步凸显了欧洲能源供应格局的脆弱性。
土耳其溪管道于2020年正式投产,设计年输气能力315亿立方米,分为两条支线:一条直接供应土耳其国内市场,另一条经保加利亚向东南欧国家输送天然气。
作为俄罗斯绕过乌克兰、直接向欧洲供气的关键通道,该管道在2025年1月乌克兰停止过境后,承担了俄对欧管道天然气出口的全部份额。
根据ENTSOG数据,6月1日至9日期间,土耳其溪欧洲段日均输气量为4600万立方米,而维护期间(6月10日至15日)的完全停供导致当月日均供应量显著下滑。
此次维护属于Gazprom年度例行操作,但在乌克兰过境中断的背景下,其影响被放大。历史数据显示,2025年前五个月,土耳其溪对欧输气量同比增长6.8%,累计达72亿立方米,而6月的供应下降使上半年总量降至83.3亿立方米,较2024年同期减少近半。
这一波动反映出欧洲对单一管道的过度依赖,尤其是在欧盟对俄液化天然气(LNG)实施禁令后,管道天然气的战略意义进一步上升。
2025年1月1日,乌克兰正式终止与俄罗斯的天然气过境协议,彻底切断了经乌领土向欧洲输送俄气的通道。这一决定既是俄乌地缘政治冲突的延续,也源于乌克兰寻求摆脱对俄能源依赖的战略选择。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俄罗斯通过乌克兰管道向欧洲输送天然气达155亿立方米,占其对欧出口总量的60%以上。协议终止后,土耳其溪成为唯一陆路通道,而匈牙利、塞尔维亚等东南欧国家仍通过长期合同依赖俄气,进一步加剧了区域能源安全风险。
乌克兰的这一举措还引发了连锁反应:欧盟被迫加速能源多元化进程,包括扩大挪威管道气进口、增加美国LNG采购,并推进可再生能源项目。例如,德国2025年重启电动汽车补贴,英国设立170亿英镑可再生能源基金,均旨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然而,短期内欧洲仍难以完全摆脱对俄气的依赖,目前约19%的天然气需求仍通过土耳其溪和LNG满足。
面对供应波动,欧洲采取了多重措施缓冲冲击。首先,欧盟于2025年6月达成协议,将天然气储备法规延长至2027年,要求成员国在每年10月至12月期间将储气库填充至90%,并允许在市场条件困难时灵活调整目标。
其次,欧洲基准天然气价格在6月下旬回落至36.63欧元/兆瓦时,较5月高位下降约11.2%,反映出市场对供应恢复的预期。此外,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受影响国家通过调整进口组合,增加来自阿塞拜疆和北非的天然气,部分抵消了土耳其溪供应下降的影响。
然而,长期挑战依然存在。土耳其溪管道在2025年2月曾遭乌军无人机袭击,暴露出基础设施的脆弱性。同时,Gazprom未公开此次维护的具体技术细节,引发市场对管道老化的担忧。
分析指出,欧洲若要彻底摆脱对俄能源依赖,需在2030年前将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45%,并建立泛欧储能网络。在此过程中,土耳其溪的角色可能逐步弱化,但其地缘政治影响力仍将持续,尤其是在匈牙利等亲俄国家的能源政策中。
土耳其溪管道的运行状况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地缘政治博弈的缩影。俄罗斯通过控制这一通道,试图维持在欧洲能源市场的存在感,而欧盟则通过制裁和多元化策略削弱俄影响力。
例如,欧盟对俄LNG转运的禁令导致2025年上半年俄对欧LNG出口同比下降13%,但土耳其溪的稳定运行仍为俄保留了约5%-6%的欧洲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土耳其凭借管道枢纽地位,在俄乌之间发挥着独特的斡旋作用。尽管土方多次强调能源运输的中立性,但其与俄罗斯的密切合作(如S-400防空系统采购)使其在欧盟眼中的可信度受损。
对于乌克兰而言,失去过境收入(每年约20亿美元)加剧了经济压力,迫使其加速能源转型并寻求欧盟援助。
土耳其溪管道6月的供应波动再次警示欧洲能源体系的脆弱性。尽管欧盟通过储备机制和多元化策略缓解了短期冲击,但结构性改革仍需加速。
随着可再生能源和储能技术的发展,欧洲有望在2030年代实现能源独立,但在此之前,土耳其溪的稳定运行仍将是区域能源安全的关键变量。
对于俄罗斯而言,如何平衡地缘政治利益与经济收益,将是其能源出口战略的核心挑战。
博雅文成:本文仅供参考之用,并不构成要约、招揽或邀请、诱使、任何不论种类或形式之申述或订立任何建议及推荐,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如因相关建议招致损失,概与作者本人无关、编者及作者无涉。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和图片仅供参考,编者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全民聊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