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大家开车去加油,是不是都感觉有点不一样了?
以前节假日或者油价要涨的前一天,加油站里那车队排的,跟贪吃蛇似的,一眼望不到头。
可现在,很多时候加油站都显得有些冷冷清清,不用排队,随到随加,服务员比司机还多。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难道油价大降价了?
可低头一看手机,油价还是那个让人心头一紧的数字。
那问题出在哪了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不是油便宜了,而是路上跑的那些烧油的车,真的在变少,而且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减少。
这背后,是一场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生活和全球能源市场的巨大变革。
咱们先来看一组数据,这组数据可以说是这场变革最直接的证明。
根据相关机构的统计,就在今年上半年,全国的汽油表观消费量,也就是我们实实在在消耗掉的汽油,相比去年同期,一下子减少了接近两千万吨,总消费量直接掉到了七千三百万吨以下。
两千万吨是个什么概念?
可能很多人对这个数字不敏感。
我们打个比方,一辆普通的家用轿车,油箱大概是50升,装满一次大概是40公斤汽油。
两千万吨汽油,就相当于可以加满整整五亿辆这样的家用车。
换句话说,在短短半年时间里,中国市场就凭空“蒸发”了足以喂饱五亿辆汽车的汽油需求。
这个变化,可以说是相当惊人的。
那么,这么多的汽油需求,都跑到哪里去了呢?
答案就在我们每天都能看到的马路上。
你只要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在路口站上一会儿,数一数来往的车辆,就会发现挂着绿色牌照的新能源汽车,占比越来越高了。
尤其是在大中城市,这种感觉会更加明显。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今年前五个月,新能源汽车在国内新车市场的渗透率,已经稳稳地超过了46%,离一半的份额只有一步之遥。
这意味着,现在每卖出十台新车,就有将近五台是新能源车。
为什么大家突然都开始拥抱电动车了呢?
说到底,还是老百姓的账算得最清楚,钱包是最诚实的。
我们就来算一笔最简单的经济账。
一辆百公里油耗8升的燃油车,按照现在每升8块钱左右的油价计算,跑一百公里就需要花费64块钱。
而一辆同级别的纯电动车,如果家里有充电桩,利用晚上电价便宜的时候充电,百公里的电费可能还不到10块钱。
这一来一回,每跑一百公里,就能省下五十多块钱。
对于每天都要通勤,一年跑一两万公里的普通家庭来说,一年下来省下的油费就是好几千块,这可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过去很多人担心的续航问题,现在也基本上不成问题了。
对于绝大多数在城市里生活的人来说,每天上下班、接送孩子、买个菜,一天的行驶里程通常也就几十公里。
现在市面上主流的电动车,续航里程普遍都在五百公里以上,像一些新出的车型,比如东风的eπ008,续航甚至能超过六百公里。
充满一次电,在城里跑一个星期绰绰有余。
晚上回家,在自家的停车位上把充电枪一插,第二天早上出门就是满电状态,这比专门找时间绕路去加油站可要方便多了。
这么一来,很多家庭里原有的那台燃油车,就渐渐地被“冷落”了,从每天必须开的主力,变成了偶尔跑长途才会动用的备胎,大量的行驶里程都被家里的电动车给替代了。
这一桶桶本该被消耗掉的汽油,就这样被节省了下来。
说到这里,一个新的疑问可能就冒出来了。
既然我们烧的汽油少了这么多,那我们国家从国外进口的原油,按理说也应该相应减少才对。
可奇怪的是,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我国的原油进口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小幅增长了1.4%。
这就让人有点想不通了,就好比一个大户人家,家里吃米饭的人变少了,饭量也小了,可买回来的大米反而更多了,这是为什么呢?
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就得知道一滴原油的“旅行”。
原油被开采出来后,会被送到炼油厂这个巨大的“化工厂”里。
在这里,它并不会百分之百地变成汽油。
实际上,原油经过加热、分离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会像一棵大树被分解成不同的部分,产出各种各样的产品。
除了我们最熟悉的汽油、柴油、航空煤油这些燃料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会变成石脑油、乙烯、丙烯等化工原料。
这些听起来很专业的名词,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各种塑料制品、合成纤维衣服、橡胶轮胎等等的“原材料”。
现在的情况是,因为新能源车的普及,作为燃料的汽油需求量下来了,但是我们国家作为“世界工厂”,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对于塑料、化纤这些化工产品的需求依然非常旺盛,甚至还在不断增长。
所以,炼油厂只是调整了生产策略,把更多的原油产能,从生产汽油,转移到了生产这些附加值更高的化工产品上。
简单来说,就是“车不喝油,机器要喝”,炼油厂换了个“瓶子”,把原油变成了市场更需要的东西继续卖。
这背后反映的,不仅仅是交通能源结构的变化,更是我们国家整个产业结构正在升级和优化的一个重要侧面。
最后,我们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看看中国发生的这场变革,对全世界意味着什么。
我们前面提到,中国上半年少消耗了近两千万吨汽油。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新能源汽车,这部分巨大的需求就会实实在在地投放到国际石油市场上去。
两千万吨汽油,换算成原油,大概相当于每天要多消耗近百万桶。
在全球石油供应本来就比较紧张,各种地缘冲突不断的情况下,突然多出来这么大的一个买家,国际油价会是什么反应?
恐怕早就不是现在这个价格了,飙升到让所有开车的人都感到肉痛的程度是完全有可能的。
所以,现在行驶在中国大街小巷的每一辆绿色牌照汽车,都在不知不觉中,为稳定全球的油价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它们不仅为车主节省了开支,更在宏观层面上,像一个巨大的“稳定器”,帮助我们国家,乃至全世界,对冲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油价上涨风险。
这种由一个国家内部消费结构转型带来的全球性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从加油站开始思考如何转型增加咖啡业务,到炼油厂调整产品线,再到我们普通司机开始讨论电耗和续航,一个由电力驱动的新时代,真的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