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吧,你说不奇怪也怪——最近金融圈的大戏就是老凤祥要花2400万美元,收一家公司2000股,合人民币得有1.7亿,关键是那公司注册资本才一万港元,还压根儿没正式营业,这波操作让股民和上交所看得都皱眉头了:这钱烧得是不是有点太豪横了?
说实话,大家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老凤祥你到底图啥?一边是人家迈巴赫奢侈品亚太公司(MAP)刚注册半年不到,小号都没发几个,营业额是零,光身价可劲飙,估值1.2亿美元。这要不是亲眼所见,我都怀疑是不是有人在乱写剧本。上交所的监管函一出来,明摆着就是把核心问题怼出来了:你买这家公司到底看上了啥?甚至评估估值溢价都快近10万倍了,这数学老师都不敢这么算吧?老凤祥给的回复也挺“商业”,先说迈巴赫海内外门店覆盖广,年均复合增长率杠杠的,啥都挺美好。但投资界老人都明白,泡沫经济时代,最怕的是“故事讲得太满,实际上一盘散沙”。难不成是高溢价买希望?还是有人在细水长流地掏空?
一笔收购,借的是迈巴赫这个超级奢侈品牌的名头——你看,它全球业务一年涨36.5%,75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业绩,还承诺六年内在亚太再开75家新店。如果这速度能持续下去,那未来自然是光明了。但问题来了——你老凤祥主营金饰,是老字号不假,但奢侈品市场水深鱼多,文化、消费者习惯完全两把刀,能不能真把高端盘子接起来,谁都不敢打包票。别说圈内专家,咱身边那些天天逛奢侈品店的人都知道,老凤祥要想靠迈巴赫变身上流社会新宠,绝不是签个协议那么简单。
据说老凤祥这次买的是MAP的普通股,占有投票权,股权比例大概20%,直接现金砸场,分期付款都懒得玩——上交所就关心,这是不是太一蹴而就了?而且这家MAP,无论是业务还是资产,本质上现在几乎是个“壳”,注册地在香港特区,只聚焦奢侈品板块,和迈巴赫汽车本色没有关系。经营范围也猛,马具、香水、服饰、家居、宠物,什么时髦都来点,但这货品链条能不能找得到客户,市场能不能承受这么大的货量,全靠未来画饼,现实一点也没落地。
更让人心里发毛的是,老凤祥还要跟MAP签买断采购协议,三年保证至少买走1300万美元商品,而且这不是传统的分销,是实打实的买断式采购。你说这要是货卖不动,库存堆成山,品牌掉链子,那老凤祥后面得多痛。自己都坦诚风险点:文化、市场、消费者一变天,买断就是买了锅底,一旦滞销谁兜底?你看人家专家都说了,买断这种合作模式,在奢侈品圈就像买彩票,抽到顶级奖你是人生巅峰,抽不到就是被割韭菜的命。
业内人士还提到,迈巴赫的运营逻辑和老凤祥压根不是一条道。迈巴赫是全球连锁分级代理,风险链层层转移,头部公司根本不涉及零售端的那些烦心事,库存、运营全部摊给代理商,剩下就是坐收批发价的“舒心钱”。老凤祥这次看上MAP,也是冲着未来收益估算来的,理论上预期收益可以预测,年限可控,各项数据都能和折现挂钩。其实说白了,就像拉新项目时推测“光环加持”,但真到落地,谁敢肯定六年内那75家店都能有买家进门?这行业讲故事谁不会,但收获能不能实现全靠运气与运营。
还有一细节,这MAP没拿迈巴赫商标,得从母公司迈巴赫奢品那里申请授权。有些人心里就咯噔一下:你项目都花这么多钱,商标都不是你自己的,万一改天母公司改主意,授权不批,你买的这公司不是变成“无头苍蝇”?老凤祥还专门让迈巴赫奢品签了承诺书——告诉股东这授权稳了,真到关键时刻谁知道管不管用?企业间这种协议,最怕就是一句空话。
再看这神奇的估值问题——你说这公司,注册资本一万港元,账面价值1300美刀,估值却给到1.26亿美元,靠的是收益法和市场法。评估报告把未来预期利润直接变现,叠加行业想象空间,不过收益法和市场法算出来还差了600万美金,这一笔差价对于上市公司财报来说也不是小数目。关键是,这种“近10万倍溢价”,在市场里极少见,上交所的问询不就是质疑操作科学性吗?你说这是给投资人画大饼,他们肯定不愿埋单。
其实老凤祥也不是一点准备都没做,据说协议里还设置了估值调整条款,如果后续真出现大跌,他们至少可以捞点补偿金。说到底,这种“兜底条款”在上市公司收购中不罕见,大钱都砸进去了,谁都怕“前脚交割,后脚价值腰斩”。但条款真能保障风险?等你补偿条款启动那一刻,市场影响都出去了,品牌信任危机也就成了定局。
让奢侈品圈更担心的是品牌授权型估值的最大雷点——一旦品牌价值崩溃,之前的财务预期直接打水漂。迈巴赫的豪车光环能不能带来百万黄金客户不知道,万一哪天舆论发酵,品牌从“高贵”变成“泛滥”,跟国内百货公司里的名牌特卖一个调调,那收购的股权,还有啥含金量?市场风向比风还会转,谁能说准?你看这几年,珠宝圈子里谁家不是想着高端化,把店开到国际范,老凤祥的算盘凑也差不多,但高净值客户转化,那得看谁真正会“讲故事”和服务细节。
说到这个,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结构其实变化蛮快。高净值群体虽然越来越多,但审美和消费习惯跟欧美亚太不完全一样。比如国内土豪喜欢黄金,可奢侈品牌讲究的是限量定制和独家体验,这间重重叠叠的文化墙,老凤祥能不能跨过去还真不好说。那种一夜暴富的故事听多了,像这种跨界合作,倘若踩错点,前期投入很可能泡汤。
实际上,奢侈品行业波动大,品牌战略一变,合作伙伴随时能换。你看老凤祥也在应对方式上尽量保护自己,无论是让迈巴赫奢品签承诺,还是安排股权不被稀释、设置估值兜底,都说明他们还是挺注重风险管控。可大盘一绿,投资者一抛盘,谁护得住公司股价呢?有时候条款只是安慰剂,真正给公司带来安全感的是市场实实在在的业绩和业界口碑。
回头看这场收购,性质可不是一般的商业买卖,这背后其实是中企老字号如何“逆势而上”,想在国际奢侈品里分一杯羹的野心。但复杂的是,高溢价带来的期望和压力太大,一旦品牌故事出了纰漏,股东可能连成本都回不来。这年头,资本市场哪还有“稳赚不赔”的项目?老板和投资人都怕踩到雷,监管部门也已开始追着问真假。
这么多市场变量,企业过于乐观也不是好事,有些风险如果只是纸面上的“假设”,等到真遇到危机时就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花大钱买希望,看起来气派,但谁都知道,商业世界不是赌场。你有品牌加持,有金铺底子,还看对方向才有胜算。
不过对普通观众来说,这种收购案意义更像一场现代“赌局”,背后是老凤祥对未来的极致想象。能不能“赌赢”,得看现实有没有承载故事的底气。如果你站在局外人的角度,难免会想一句“谁给你的勇气”,而真正的市场谜底,总只有时间才能揭开。
那说了这么多,你觉得传统老字号押注国际奢侈品能否成真,这种看不懂的高估值操作到底是大智若愚,还是“剪刀炒作”?有什么观点想聊聊啊?评论区等你来“斗嘴”!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