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白了,欧盟制裁俄罗斯表面是打战争机器,实际名单里却直接点名十家中国企业、两家中资银行,说他们“绕道供货”给俄,但证据呢?一句话都没给。
中国一直买俄油,欧盟不乐意,这回干脆连中国企业一锅端,打着制裁幌子,实则要给中国下绊子,这不明摆着吗?
中国外交部当天就怼回去,发声明说欧盟搞“长臂管辖”,还严正交涉,问他们凭什么乱给中国企业扣帽子,这操作会不会太熟悉了点?
G20德班会议那几天,G7小圈子悄悄合体,商量对策,德国财政部长克林拜尔直接在会上传话:G7要联手拆台中国制造,说什么中国是“产能过剩”,产品质量还不行,G7得带头组供应链小圈圈,把中国排除在外。
他这话不是喝高了随口一说,德国老牌制造业现在是真的慌,中国电动车、家电、光伏,价格质量双杀,这些都是德国几十年看家的本事,眼看着优势没了,谁不急?
西方国家以前怎么对中国?九十年代中国刚改革那会儿,西方资本蜂拥而入,媒体天天说中国货就是“便宜货”“低质品”,根深蒂固的标签,其实就是给自己找优越感。
到现在,中国制造业全链条崛起,新能源车、家电出口欧洲越来越多,欧洲舆论还在讲“低价倾销”“补贴”,但真有数据吗?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销量同比涨了30%,这热度挡得住吗?
德国《明镜》周刊、《商报》接连发文,说中国经济“缺乏可持续性”,又说中国补贴汽车、家电是“饮鸩止渴”,预测中国增长模式撑不久,这种唱衰,有多少人信?
欧盟这波操作,真就是政经两头下注,拿俄乌冲突做由头,实际上是想敲打中国,防止中国“借机渗透欧洲市场”,这招够老辣,但真能奏效吗?
看供应链这块,西方想“去中国化”,现实吗?锂电、稀土、光伏、半导体设备,哪个不是中国牢牢卡着脖子?G7要真和中国全面脱钩,短期内根本找不到替代产能,结果只能让美国厂商捡漏,德国本地企业反倒更难混。
这几年中国靠什么打天下?不是靠补贴砸市场,而是靠技术创新和完整供应链,全球最大电池厂、最大光伏厂都在中国,想换家供应商,哪有那么容易?
再看非洲、东南亚、中东、拉美,中国家电、汽车、光伏早就成了普通家庭的标配,这些地方的消费者不看舆论,只看产品好不好用,谁还在乎“西方媒体怎么说”?
德国财长在G20喷中国,G7小会搞排他,背后其实是西方制造业焦虑到了极点,尤其德国——几十年工业标杆,现在被中国一波带走优势,难怪话说得这么难听。
反过来想,西方越是强调“中国制造是威胁”,就说明自己的底气越来越弱,真要有绝对技术优势,根本不用靠口水仗。
中国这波怎么应对?没急着吵架,而是端出一组组数据,新能源汽车销量,家电出口涨幅,全球供应链地位,这些硬核实力才是底气。
市场用脚投票,欧洲禁得住中国电动车吗?去年法国刚搞“中国产新能源车加税”,今年比亚迪照样进军德国,订单越做越多,欧洲真能“清零中国制造”?
西方媒体还在说“中国产品便宜、低质”,可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比提升,欧洲本土品牌反而被挤压,这账怎么算?
说到底,全球产业链已经深度绑定,想在短期内把中国踢出去,等于自伤八百杀敌一千,德国、法国自己企业敢不敢承担这个代价?
还有一点没人敢明说,西方喊“重构供应链”,但真投新厂、建新产能,周期少则3年多则10年,谁来填这个空窗期?消费者愿意等吗?
中国靠什么逆袭?一头是政策撑腰,出口退税、产业链协同,一头是市场倒逼技术升级,这套组合拳打欧洲车企压力山大,供应商都在找中国合作。
G7组团给中国制造设障碍,可各国企业都是精明人,补贴、加税、舆论战,真能挡住市场需求?德系车企自己还不是在中国建厂,赚中国人的钱。
再翻翻历史,20年前西方也喊过“日本制造威胁”,结局是什么?日本车现在还不是欧美马路标配,这次中国能不能走出自己的路?
俄乌冲突持续,欧洲制裁一波接一波,中国企业被连坐,西方政客高喊“安全”“公平”,但真要让欧洲人多花一倍买同样的产品,选谁还用说?
中国这边底气足,靠的是全产业链实力、全球市场布局,西方那套打压、抹黑,短期内或许能搅局,长期来看能挡住中国制造吗?
未来5年,欧洲还会加码制裁,西方媒体也会继续唱衰,但产业链这个盘子,只要中国不乱,谁都搬不走。
最后留个问题:假如欧洲真和中国脱钩,谁能填补产业链的空白?西方消费者愿意为“政治正确”多掏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