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 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1948年:许世友、谭震林向林彪罗荣桓披露东兵团炮兵困局,从装备混杂到战火淬炼的成长报告

新闻动态 点击次数:181 发布日期:2025-08-09 23:35

1948年6月22日,一纸关于东兵团炮兵状况的报告,摆在了军委、林罗、刘朱等高级首长的案头。这份由许谭刘三位指挥员联名签发的详尽报告,细致勾勒出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炮兵部队的真实面貌,也反映出彼时这支新生人民军队在炮火建设上的独特挑战与探索。

兵团家底,炮火初窥

报告开篇就揭示了炮兵编制的概况。兵团直属的炮团,下设三个营。其中,第一营是个榴炮营,编制有三个连,配备了十二门美制105榴弹炮,这是当时兵团的重火力核心。第二营则专注于野炮,同样下辖三个连,装备五门日式38野炮和两门奉造14式野炮,炮种显得混杂。至于第三营,是重迫炮营,拥有两个连十二门胶东自造的重迫炮,并计划扩充为一个三连编制。

此外,各纵队组建了山炮团,师级单位则配备九二步兵炮、战防炮、火箭筒及部分胶东重迫炮组成营级编制。然而,报告也坦承,由于火炮类型繁多且数量差距悬殊,炮团和营的编制普遍不健全,火炮配备更是不尽一致,反映出物资匮乏下的无奈。相对而言,团属的81、82迫击炮部队编制更为统一,通常每个连装备六门火炮,渤海纵队除外。

整个兵团的火炮家底清晰可见:美式105榴炮十二门,日式榴炮一门,野炮七门(其中五门为75口径,两门为77口径)。山炮共计四十六门,包括六门美式、十九门零一式、十七门九四式、三门九一式以及一门十三式,具体分布在七纵、九纵、十三纵和渤海纵队。九二步兵炮十七门,火箭筒七十三个,战防炮七门,胶东造的10公分重迫炮四十九门,以及数量最多的81、82迫击炮,共计二百二十二门。

炮弹愁,老兵的苦

弹药供应是另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轻重迫击炮弹,特别是胶东自产的,基本能实现自给自足。但胶东造的轻迫炮口径特殊,必须使用对应弹药,而其材料稀缺且成本高昂。至于其他主要炮弹,则全赖缴获。美式榴弹炮弹所剩无几,不足百发,只能靠将日式弹头缩小弹带、装入美式药筒并使用日式装药来改装应急。报告特别提到,这种改装弹在潍县攻坚战中,短距离破坏射击效果尚可,但远距离效能仍是未知数。

野炮弹的缴获存量相对充足,但山炮弹却极度缺乏,即便可以用废弹壳重装弹头,所需材料也价格奇贵,一枚炮弹的重装成本相当于三个中农一年的收入。近期虽有少量大连运来的弹药可用,但杯水车薪。火箭筒、九二步兵炮和战防炮的弹药也全靠缴获,存量不多。只有60迫击炮弹,一半自给一半缴获,情况稍好。这种物质条件的困顿,是这支部队从弱到强一路走来的缩影。

譬如,彼时签发这份炮兵报告的许世友将军,自身就在早期革命生涯中,经历过生死攸关的考验。回到1932年,红军在漫川关被国民党重重围困,那场被徐向前元帅形容为“决定红军生死存亡”的激战中,正是许世友率领红三十四团,撕开一道突破口,掩护主力脱险。那时面对的,同样是装备劣势与弹药匮乏的严峻考验。这样的淬炼,塑造了指挥员们在面对1948年炮兵建设复杂问题时的韧性与决心,也使得他们深知每一发炮弹的来之不易。

战场磨砺,经验教训

报告对各级炮兵部队的作战经验进行了总结。部队历史普遍不长,技术水平不高,尤其受制于运动战的机动性(道路、畜力、人力挽曳搬运等),以及联合作战性质,野战中实战锻炼机会不多,操作不够熟练,导致每次效能不高,炮兵在部队中尚未建立应有的威信。但在攻坚战斗中,炮兵的训练和表现则更为突出。各种口径的火炮能充分发挥自身特性,抵近集中火力,有效摧毁敌人的前沿工事、碉楼、地堡和铁丝网等障碍,为步兵开辟冲锋通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火箭筒、九二步兵炮以及山野炮在抵近射击、打击地堡方面运用得心应手,效果显著。个别部队甚至摸索出将曲射火器(如手榴弹迫击炮)改为平曲两用扫地堡的创新战法。此外,炮兵对敌人的固定火力点、制高点和集结指挥所也能进行有效的压制。然而,在随伴步兵发展、提供连续火力支援、随时分散或转移火力以应对临时情况的步炮协同方面,则显得非常不足。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步兵指挥员未能充分理解炮兵性能,有时要求过急、过分依赖,或任务交待过于简单,未能告知炮兵全盘作战计划及敌情。另一方面,炮兵方面也存在问题,比如带有“任务完成”的观点,认为摧毁前沿或打完弹药即算完成任务,甚至将炮兵任务与弹药数量直接挂钩。尽管弹药有限是事实,但炮兵指挥员在主动了解整体战役计划,并根据现有弹药制定作战方案,全程与步兵紧密配合上,做得还很不够。更有甚者,部分炮兵指挥员思想上缺乏这种准备,影响了步炮协同。另外,部分炮手和指挥员仍带有旧军队的习惯,报告特别指出,在野战中,我方炮兵白天不敢射击的问题正在纠正,确保在固定攻击敌据点时能昼夜射击。

训练之困,人才之忧

炮兵教育面临的困难重重。由于战斗频繁、部队流动性大,有计划的集中训练难以开展。各纵队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战斗间隙自行制定计划进行教育。大部分训练以射击为主,火炮操作和兵器常识为辅,尤其强调战后检讨以提高射击水平。在战术方面,部队着重训练抵近射击;技术方面,则不放松远距离射击和直接瞄准。然而,只有榴炮一、二连和野炮六连在这方面进展较快,其他部队仍在学习中。为了强化抵近射击,部队提出了阵地构筑和人力挽曳两项重点课题,要求同等重视。在步炮协同方面,则强调炮兵应树立为步兵服务的思想,主动与步兵联系。

每次休整期间,部队都会组织炮兵配合步兵进行演习,甚至实弹射击,并以潍县战斗的检讨作为实战教材,实施后各级炮兵都取得了明显进步。九纵的迫击炮部队进步尤为显著,观测人员经过各部队自行培养和特别帮助,已学会了多种测距、测向方法,虽不甚熟练,但已能完成任务。然而,观测人员数量太少,无法满足需求,部队正设法补充。他们普遍能自我学习,但器材缺乏是主要障碍。通信环节相对薄弱,线路架设虽可实现,但战时故障频发,器材不佳是主因,技术水平不足也确实存在。无线电话尚未装备,观通炮联合教育以前未受重视,现在计划多组织演习以提高。总体而言,教材、器材、教员三方面都存在短缺,是教育上的重大问题。

炮兵干部队伍的建设也充满了挑战。大部分干部都是从步兵转化而来,靠自己培养,也有少数来自旧军队。他们的技术基础不深,水平普遍有限,但士气高昂,工作积极。俘虏兵则主要用于充任炮手或教员,一般不敢大胆使用。彼时,还没有专门的学校或训练班来培养知识青年,因此一旦有战斗伤亡,人员补充就显得比较困难。这支队伍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从无到有地培养人才,其韧性和适应能力令人赞叹。

笔者以为

当前最棘手的问题是瞄准和观测器材的极度匮乏。无论是哪种火炮,瞄准设备都不完整,要么缺少标尺,要么没有镜子,完整的火炮数量极少。观测器材更是稀缺,连最基本的剪形镜、方向盘、测远机都严重不足,个别连队甚至连一件都没有,其他精密仪器更是少之又少。这类物资不仅内地无法生产,修理也困难重重。报告字里行间透出对外部支援的殷切期盼。

这份1948年的报告,不仅仅是炮兵编制和作战情况的汇报,更是一份战时人民军队自我剖析、谋求发展的真实写照。它清晰地展现了炮兵部队在起步阶段所面临的复杂局面——装备的混杂与不足,弹药的自给与依赖,战术的摸索与创新,以及人才培养和技术提升的迫切需求。从早年像1932年漫川关那样生死突围的纯粹意志与战术本能,到1948年逐步走向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系统性思考,这支军队始终在困境中学习、成长。这份报告不仅是历史的碎片,更是观察人民军队如何一步步从简陋走向强大的独特窗口。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