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东吴的末期是一场权力迷局,那么252年那场轰轰烈烈的大胜,无疑像是一声惊雷,把整个江南的乌云都劈开了。有人说,这场胜利让东吴上下扬眉吐气;有人却断言,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最后的平静。东吴五大辅臣同台共舞,到头来怎么全死光了?这阵仗,比电视剧还狗血。想知道最后谁输了,输得有多惨?别着急,往下看。
权力场上,最好看的一幕,永远都是人心对撞。就像孙权临终前甩下的那盘棋,五位托孤大臣,一个比一个能折腾,却全不是一路人。诸葛恪、滕胤,是名声在外的读书种子,“肚里有墨”;孙弘,正儿八经的寒门,讲究实干;吕据、孙峻,要么靠武要么靠血统。你以为五个人能劲往一处使?错,他们各打各的小算盘,比过年抢红包还凶。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张“团结大合影”,影还没拍热乎,背后的小动作就开干了。谁想成为千秋首辅?谁又要暗自借刀杀人?野心像火药,一不小心就炸锅了。
事情说白了就是这么个脉络:孙权死了,孙亮太小坐不上龙椅,五大辅政成了“代班主任”。理论上,这种情况下大家要齐心协力保江山才对。但东吴不是一个讲理论的地方,是讲背景和手腕的。
普通百姓怎么看?老李头在水井边嘀咕:这帮爷们能撑多久?谁又能把吴国带个好头?商贩们关心的,则是新官上台会不会减点税,别再像孙权晚年那样一天捞三遍。
权力场的战斗,却一点没停。诸葛恪重修大堤,搞迁都,玩大刀阔斧,试图扳回一局;全公主背后操盘,利用孙峻当马前卒,一门心思想把对手从台上轰下去。派系林立,谁都想捞最大的好处,仿佛是大米仓里捉老鼠,明争暗斗,比谁胆大。
按理说,诸葛恪的大胜应该让局势稳定。东兴之战获胜,满城都在放鞭炮,百姓们松了口气——“看来还是有人能带领咱们过上好日子”。连丁奉这样的老江湖都跟风喝彩。然而平静只是假象,暗处早有大网织好。
反对声音也开始冒头了。有人说诸葛恪趾高气扬,仗着一场胜利膨胀得不行,不懂进退;有人说全公主手握实权,暗度陈仓,迟早要掀起更大的风波。孙峻像是在棋盘上游走的小卒子,谁都想拽他一下,结果他既能听命于主,也能火中取栗。种种猜疑和防备像雾气一样悄悄升腾,表面上波澜不惊,实际上杀机四伏。
就在所有人以为东吴上层会“风平浪静”一阵子的时候,风暴骤然爆发。孙弘想搞政变,手法“老派”:秘不发丧,想着一招致命。结果消息没捂热,孙峻倒打一耙,把他所有密谋递给了诸葛恪。诸葛恪顺手人情,一个回马枪,就把孙弘送走了。
这下好,玩家下场了,观众还没缓过劲。五人辅政名存实亡,首辅雷厉风行杀鸡儆猴,看起来“独揽大权”。可这波大清洗像极了打地鼠游戏,刚敲死一只,洞里又冒出新的。斗得你死我活,后手早就有人布下天罗地网。诸葛恪也许自觉“制敌机先”,可没看见背后全公主冷冷的目光正盯着他,看谁笑到最后。
表面上,东吴政坛空气都“清新”了,诸葛恪继续施展改革大刀阔斧。可本质问题,根本没解决。迁都武昌,这主意刚丢出来,就像往油锅里撒水——全公主、江东士族、地方豪强三家齐声反对。家底都在建业,谁愿意打包搬家?又不是旅游团,说走就走。诸葛恪在外有干军兵权,在朝却成了孤家寡人。敌人不止一个,连朋友都摇摆不定。
新难题接连出现:北魏实力强横,边境压力山大;国内人心还没稳妥。分歧越来越大,刚死一个孙弘,后面还有孙峻、全公主、江北江南各路人马。别看现在风平浪静,其实一根火柴就能烧出大火。东吴的权力斗争,只会愈演愈烈,和解遥遥无期,大家都在等着下一个倒霉蛋是谁。
这么折腾下来,不得不佩服这些东吴大佬的“高超演技”。看着很团结,其实房顶都快塌了。一群人为了自己的家底和地盘,翻脸比翻书还快——刚刚还共渡风雨,一转脸就刀枪相见。诸葛恪的聪明劲,按理说本该带领吴国重回巅峰,可一朝迷了方向,瞪大眼睛都看不清真敌人。所谓改革,改革着改革着把自己“革”没了。要真相信他们嘴里的“集体领导”,那可真是天真得像刚进宫的小宫女——人人都想当主角,哪还有配角活路?刚重用了一拨人,又全进了冷宫,东吴的政治舞台,不怕你不表演,就怕你站得不够稳。历史告诉我们,靠得住的只有自家碗里的,“大佬们”的团结只是姐妹淘的自拍,分分钟翻脸给你看。
你怎么看东吴五大辅政的这场“宫斗大戏”?诸葛恪东山再起,是英雄还是冒失鬼?全公主幕后操盘,是真为江山好还是暗渡陈仓自肥?是“夹缝求生”的无奈选择,还是东吴权力结构根本就长着“窝里斗”的因子?必须说句狠话:难道只有把自己人都斗光了,外敌才会变得更好对付吗?如果你在台上,是会像诸葛恪一样高举改革大旗,还是会偷偷给对手下绊子?留下你的意见,咱们评论区好好“吵一架”——历史从不缺热血,关键就看你站哪一边!
(全文共计200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