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8年秋,当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东北大地上的国共力量对比已悄然逆转。彼时,战略决战的时机日渐成熟,一场决定东北命运的大会战一触即发。就在这一关键时刻,一支年轻且充满活力的部队——东北野战军第十二纵队,于1948年2月正式诞生。
这支新生的纵队由松江军区、齐齐哈尔卫戍区及嫩江军区等地的骨干抽调组建。其司令员由钟伟担任,而政治委员的重任则落在了袁升平肩上,他同时兼任纵队党委书记。原北满独立第二、第四师以及西满独立第五师,则被提升为主力,整编为纵队下辖的第三十四、第三十五、第三十六师。
长春围困,软硬兼施
这支新编成的纵队很快便投身到伟大的辽沈战役中。战役全面爆发前,东北国民党军在1947年秋、冬季攻势的沉重打击下,到1948年3月,已被迫收缩至长春、沈阳和以锦州为核心的辽西走廊,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长春,作为国民党军深入解放区腹地的重要据点,地理位置特殊,防御工事坚固。
驻守长春的国民党军总数超过10万人,包括新七军、第六十军等部。他们的指挥官郑洞国曾建议放弃长春,但蒋介石出于国际影响和牵制敌军的考量,坚决要求其固守。为解放长春,东北野战军总部在冬季攻势结束前便着手准备。自3月18日起,十二纵队第三十六师率先抵达长春近郊,与其他独立师共同形成包围态势。
第三十六师在师长沈启贤和政委王建中的率领下,于3月23日进驻长春西北小八家子,主要负责监视敌人和封锁机场。3月25日,他们突然袭击了西大房身机场,炮兵击毁两架敌运输机,步兵歼灭警戒分队。由于陆上联系已被切断,空运是敌人的生命线,这次打击让守敌深感其脆弱。
国民党新编第三十八师和暂编第五十六师等部,每日出动约七个营的兵力,连续向第三十六师反击,企图保护机场。教导员赵亚和营长蒋顺学指挥部队顽强抗击,电话兵甚至冒着炮火用身体导电,确保通讯。连长石家福在此役中英勇牺牲。袁升平亲赴第三十六师指挥所,鼓舞士气。
面对敌军的猛烈攻势,第三十六师多次击退敌人,共毙伤敌军一千三百余人,俘虏一百四十余人。4月18日,根据总部指示,第三十六师第一〇八团夜袭机场,炸毁跑道,迫使敌人只能依靠空投解决给养。这进一步加剧了敌军的恐慌。5月14日,国民党军再次发起大规模进攻,第三十六师与敌激战一日。
袁升平与钟伟接到总部电示,判断敌军目的在于空运和抢粮,遂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的策略,避免正面硬抗,伺机歼敌。第三十六师随即主动后撤,敌军暂编第六十一师占领小合隆。5月19日,总部再次电告,准备以奔袭方式抓住敌人,引敌增援后歼灭。
第三十六师的任务是插入小合隆东南,切断敌退路。5月23日晚,第一〇八团出发,于24日拂晓抵达指定位置,成功堵截。面对敌军连续冲击,第一〇八团坚决抗击。下午,第一〇六团和第一〇七团赶到,对敌展开攻势,歼敌三百余人,俘敌一千二百余人。同时,从四平战役赶来的第三十四师,也于24日截击突围之敌,俘敌营长以下一百七十余人。
围城之策,攻心为上
25日拂晓,第三十四师第一〇一团在宋家洼子遭到敌军突袭,团长张治银和政委张鹰指挥部队迅速击溃敌人,俘虏三百余人。这次较大规模的奔袭作战,使敌军仓皇退回市区,长春外围和大房身机场均被解放军占领,长春守敌自此被严密包围。这些试探性的战斗,让总部发现长春守敌实际有十万人,而非原先判断的八万,且工事坚固。
经中央军委批准,东北野战军总部随即调整了对长春的作战方针:改为“长围久困,尔后伺机夺取”。同时,决定在军事围困之外,开展政治攻势和经济封锁。6月15日,总部在吉林市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明确围城部署,野战军主力后撤整训,由十二纵队等部队负责对长春严密封锁。
肖劲光和肖华组建了围城指挥所,统一指挥围城部队。他们将围城区域划分为东西两个地区队,十二纵队负责指挥西地区队。袁升平主持纵队党委扩大会议,与独立第七师、第十师主要领导共同研究围城斗争。部署调整后,独立第七师和第十师分别负责长春的东北和西、西南防务,十二纵队第三十五师则配置于长春西北,并担负支援任务。
总部配属给十二纵队的榴炮营和高炮连,则负责支援地面作战和对空射击。第三十四师和第三十六师作为纵队机动部队。十二纵队严格按照围城指挥所的要求,展开了尖锐复杂而卓有成效的军事、政治、经济斗争。他们利用地道爆破战术,向城区推进,摧毁敌人工事,有效震慑。西地区敌军的六个据点,有四个被这种方法拔除。
随着包围圈的逐步缩小,敌我前沿阵地形成了工事相对、短兵相接的态势。敌人为求生计,不时派出小股部队骚扰、抢粮和试探突围,但都被解放军击退。军事打击的同时,十二纵队还开展了严密的经济封锁,通过军民层层设防,陆上物资运输几乎断绝。对敌机的空投,也以高炮和高射机枪进行封锁,使得敌军补给困难,粮荒严重,物价暴涨。
肖华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指示,被部队积极落实。他们通过设置扩音器、阵地喊话、散发宣传品、阵前演出、赠送食品等多种形式瓦解敌人斗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利用投诚人员、敌军家属和难民进行宣传,效果更为显著。
第三十五师第一〇三团第三营驻地与敌人仅一墙之隔,双方经常对喊。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敌军先是三三两两,继而整班整排地向解放军投诚。这些投诚者又向敌军喊话,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强大的政治攻势下,敌军内部派系矛盾加剧,军心动摇,逃跑和投诚者日益增多。仅9月1日至5日,西地区就有五百三十四名敌军官兵投诚。
长达半年多的围困长春之战,大量地杀伤、消耗、疲惫了守敌,使其陷入欲逃无路、欲守维艰的困境。同时也有效地将蒋介石、卫立煌的注意力吸引到北线,为东北野战军主力部队隐蔽地实施战略机动,南下北宁线,突然发起辽沈战役创造了至关重要的条件。
转战千里,虎入羊群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正式拉开帷幕。战役第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切断北宁线,夺取锦州,这关乎战役全局的胜负。为防止在攻锦期间长春之敌向南突围,或沈阳之敌增援锦州,东北野战军总部于9月29日电令十二纵队,将围困长春的任务移交给各独立师,立即南下开原、通江口一线。
十二纵队要会同第五、第六、第十纵队,由第六纵队首长统一指挥,或截歼长春可能突围之敌,或阻击由沈阳、新民西进援锦的廖耀湘兵团。接到命令后,袁升平立即主持纵队党委会,与钟伟司令员传达电令并部署南进。部队于9月30日从驻地出发,南下兼程前进,指战员情绪高昂。
经过八天的行军,部队于10月8日抵达开原一带。这时,蒋介石误判解放军主力南下导致围长力量空虚,遂命令郑洞国率部突围。郑洞国指挥新编第三十八师和保安旅等部,连续攻击大房身机场阵地,企图迷惑解放军,以达到向南突围的目的。同时,沈阳出援之敌也有攻占彰武、切断解放军后方交通的迹象。
面对这一情况,总部命令十二纵队迅速调回一个师前往四平,另两个师就地做好战斗准备。袁升平和钟伟迅速研究分工,确定第三十六师北返,向四平急进,由钟伟亲自去传达部署。第三十六师受命后,不顾疲劳,于8日晚连夜出发,向四平开进,准备堵截长春突围之敌。
10月14日,解放军攻锦部队发起总攻。次日,战略要地锦州被攻克。此时,蒋介石急忙空投手令给郑洞国,严令其立即率部突围。郑洞国明知突围无望,仍召开会议研究,决定17日拂晓向海龙方向突围。然而,这份手令和会议记录,当日便由正与解放军商洽起义的国民党第六十军秘密送给了第一兵团,并迅速转报总部和中央军委。
中央军委随即指示:如第六十军起义,则第一兵团应指挥十二纵队及独立师攻入长春,解决新七军。就在十二纵队奉命再次北上,准备会同围城独立师解决新七军途中,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7日夜宣布起义,长春东区随即被解放军占领。城西区的新七军一片慌乱,深感覆灭命运已至,遂派出代表请求投降。
10月19日,当十二纵队先头部队抵达长春南陶家屯一带时,新七军正式宣布投诚。至此,长春重新回到人民手中。十二纵队奉命停止前进。解放军攻克锦州,切断了敌人陆上退路后,中央军委及时提醒东北野战军及早控制营口,以防敌军从海上撤逃。
10月19日,军委电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指出“沈敌似已决心撤退,退营口的可能性很大”。军委明确要求“立即令肖、肖率长春各独立师大部及十二纵,兼程从抚顺以东进至营口及其以西以北地区堵塞敌人退路”。遵照军委指示,总部命令十二纵队及五个独立师星夜南进。十二纵队于20日晚再次南下。
部队在短短二十天里,连续行军,不得休息,在中长路上往返驰骋。连日阴雨导致道路泥泞,又几经渡河,干部战士都已筋疲力尽。许多同志肩被压肿,脚磨破,行走艰难。睡眠严重不足,不少人边行军边打瞌睡,休息时倒地即睡。尽管如此疲劳,攻克锦州、解放长春的胜利仍极大鼓舞了部队,求战情绪高涨。
战士们表示,这些天南驰北走,还没真正打上一仗,再苦再累也要参加解放东北的最后一战。体力强的同志主动帮助体力弱的背背包、扛武器,不少干部也身兼数物,尽可能确保无掉队、无非战斗减员。10月25日,部队刚抵达铁岭附近,便接到总部电令,要求十二纵队留一个师围歼铁岭之敌,主力继续南进。
十二纵队随即决定,第三十六师留下攻打铁岭,并要求其歼灭守敌后继续南进。铁岭是沈阳守敌北面的前哨阵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沈阳守敌将第五十三军第一一六师部署于此。但在十二纵队抵达前,敌师部已带两个团向沈阳撤逃,只留下第三四六团和地方保安队驻守。
第三十六师接令后迅速部署,决定先扫清外围,再歼灭城东龙首山和城内守敌。10月26日下午,第一〇六团逼近龙首山,第一〇七团逼近辽海屯,第一〇八团攻击大小莲花泡。各团于27日拂晓完成任务。下午,战斗转入第二阶段。第一〇六团攻占山咀子和龙首山大部,特别是两座最大的山头地堡群,动摇了敌军防御。
敌军见大势已去,遂派人谈判,但只接受无条件投降。第一〇六团迅速攻入城区。第一〇七团也逼近城南,敌军不战而退。第一〇八团则向车站快速攻击,利用夜色将火炮秘密拉至敌碉堡群前一百多米处。攻击发起后,战士吕顺祥三次爆破碉堡未果,最终将爆破筒塞入碉堡将其摧毁,部队趁势攻占火车站。
在解放军重兵包围、三面攻击下,敌军纷纷投降。28日拂晓,在打扫战场时,第三十六师作战科长周旋带领警卫连在车站截获一列火车散兵,车上千余名敌军乖乖缴械。铁岭围歼战,连同截获的散兵,共毙伤俘敌团长丁赞尧、伪县长孙精波以下三千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
兵临沈阳,秋毫无犯
正当第三十六师围攻铁岭、十二纵队率主力南进之际,辽西大捷的战报传来:廖耀湘兵团的五个军于27日被解放军全部击溃、包围,俘获数万人,不日即可全歼。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极大鼓舞了十二纵队全体指战员,大家忘却了连日行军的疲劳,为友邻部队的胜利欢呼,也为能参加解放东北的最后一战而摩拳擦掌。
廖耀湘兵团被歼,使得沈阳成了一座虚弱的孤城。守敌惊慌失措,军心动摇,守不住也逃不脱。驻辽阳、鞍山的国民党第五十二军于24日抢占营口,26日起敌机开始撤运家属和重要人员。鉴于此,总部于28日连发两电,命令十二纵队,无论铁岭之敌是否歼灭,都要迅速向浑河铁路桥及沈阳以南急进,意在截断沈阳敌军南逃营口的退路,力求就地歼灭。
遵照总部指示,袁升平与钟伟立即率第三十四师、第三十五师分两路齐头并进,直插沈阳以南。下午五时许,队伍行至沈阳北新城堡一带时,纵队侦察队与第三十四师前卫警戒分队同时发现从铁岭逃出的敌第一一六师师直及其两个团,以及东北守备第一总队,在铁甲列车掩护下,沿铁路线附近向沈阳逃窜。
敌军正处于解放军两路行军纵队之间。袁升平与钟伟分析后,认为放过此敌将增加沈阳守军防御力量,促其南逃;若能迅速歼灭,则有利于拖住沈阳敌军或直接攻取沈阳。于是,他们下决心歼灭此敌。当即命令第三十五师派出一个团位于沈阳北东岗子车站,占领有利地形,以防敌军南逃和沈阳敌军北援。
随后,第三十五师在师长王奎先、政委栗在山的指挥下,从东向西接敌。第三十四师在代行师长职务的纵队副参谋长王亢(师长温玉成因病休养)和政委谭友林的指挥下,从西向东靠进,采取两面夹击的部署扑向敌人。由于部队动作迅速、勇猛,加之天色已晚,敌人顿时乱作一团,被解放军分割追歼。
第三十五师歼灭了第一一六师直属队,俘获一部分敌军。另一部分敌军逃至沈阳西北的五家子、小营子、全胜堡一带,被第三十四师包围,于次日晨展开围歼。敌人困兽犹斗,依仗铁甲列车掩护,企图打开一条逃路。第三十四师虽首次与铁甲列车作战,缺乏经验,但无所畏惧。第一〇二团第三营机枪连战士杨宝胜,隐蔽敏捷地跳上铁甲列车,揭开天窗,投进手榴弹,车毁敌亡,首创了步兵打铁甲列车的范例。
战后,杨宝胜被记特等功,并获全国战斗英雄称号,袁升平以纵队党委名义向总部为他申请。敌军失去铁甲列车掩护后,四散逃命,被解放军分割成数块,逐一歼灭。这一仗,共歼灭第五十三军第一一六师(欠第三四六团)两个团和东北守备第一总队一部,俘虏敌少将守备司令彭定一以下四千余人。部队未来得及打扫战场,便继续向沈阳以南前进。
为提高行进速度,部队仍以两路纵队并行。当第三十五师越过北宁铁路,于30日凌晨三时三十分抵达黑林子村南的公路时,天色灰暗,部队极其疲劳。第三十五师前卫第一〇三团第一营与不明番号部队相遇,互相询问后,两部队前卫人员未加思索便交叉而过。第一营全部通过后,团直属队上来时才发现对方是国民党部队。
团领导立刻命令跟上来的第三营发起攻击。第三营迅速将敌军冲散,俘获一部,并占领了公路旁的吴家荒村。经审讯俘虏得知,敌军是从新民溃逃下来的保安第四团。俘虏还供称,附近大兴屯驻有从新民、巨流河撤下来的国民党第五十三军第一二〇师第三〇九团和第四十九军第七十九师第二三六团的一个营。
第三十五师及时向袁升平与钟伟报告了这一情况,并请示留下第一〇三团消灭大兴屯之敌。袁升平与钟伟批准了部署,指定由师长王奎先指挥第一〇三团战斗,完成后尾追主力南进。第一〇三团以第三营主攻,第一营助攻,第二营为预备队,在迫击炮火力支援下,将敌军压缩于大兴屯西南树林洼地内歼灭。此战,歼俘敌团长靳有容以下两千八百余人。
经过铁岭、新城堡、全胜堡、大兴屯的系列战斗,沈阳以北、以西的敌军已被十二纵队肃清,为攻取沈阳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以少数兵力攻取上述各点敌军的同时,纵队主力绕过沈阳,于31日凌晨抵达沈阳以南的浑河岸边。十月底的东北已十分寒冷,夜间气温降至零摄氏度以下,浑河上结着一层薄冰。
附近没有桥梁和渡船,为完成阻截沈阳之敌南逃营口的任务,部队只能涉水过河。袁升平做了简短动员后,战士们便纷纷跳入没腰深的冰冷河水中。许多干部将乘马让给病号和体弱的同志,率先跳入结着冰碴的河里。部队上岸后跑步前进,以争取时间阻击逃敌。上午九时左右,第三十四师、第三十五师和纵队直属队都渡过浑河,抵达苏家屯以南地域,第三十六师也抵达浑河北岸。
此时,辽沈战役已接近尾声。攻克锦州,长春守敌起义、投诚,以及辽西歼灭战,已使国民党军在东北的主力被消灭,只剩下沈阳、营口等几个孤点。驻守沈阳的敌军约十三万人,已被东北野战军的五个纵队和五个独立师铁桶般包围,沈阳之敌已无突围南逃营口的可能性。因此,十二纵队继续按原命令南下已无实际意义。
袁升平与钟伟商议后,决定十二纵队回师攻打沈阳。经总部批准后,31日下午四时,十二纵队全面开始向沈阳攻击前进。袁升平与钟伟指挥部队分三路向沈阳发起进攻。中路是第三十五师,苏家屯距沈阳十五公里,是南面进入沈阳的重要通道。
第三十五师前卫第一〇四团向苏家屯发起攻击时,首先遇到的是国民党军第二〇七师暂编第十团团部和两个营的防御。经过近五个小时激战,全歼苏家屯守敌七百余人。此后,部队调整部署,由第三十五师第一〇五团为前卫,继续沿铁路向前搜索前进。当进至下河湾、三间房一线时,遭遇第二〇七师第二旅第四团的顽强阻击。
该团配属迫击炮、战防炮,火力较强,依托大量坚固工事、暗堡、铁丝网顽强抵抗。第一〇五团与敌交战多时,反复冲击均未奏效。这时,第二纵队第五师第十三团赶到,他们原奉命赶往辽阳截击敌人,途中得知辽阳已被友邻部队占领且沈阳之敌并未逃走,便折返苏家屯,恰与第三十五师第一〇五团相遇。
第一〇五团与第二纵队第十三团配合作战,经一小时激战,全歼守敌五百九十余人。战后,第三十五师率第一〇三团、第一〇四团迅速冲入市区,径直攻进铁西区,控制了兵工厂,缴获了大批武器和物资,俘虏敌军万余人。浑河南岸尚有敌军残部,第三十五师令第一〇五团沿河南岸向东南发展,肃清残敌。该团进至罗官屯、王宝一带与敌遭遇,俘敌加强营一个、榴炮兵连一个,共七百余人。
右翼第三十四师第一〇一团,首先夺取了白塔堡东侧制高点莫子山,随后直插白塔堡西北方向的上河湾,割断了白塔堡与上河湾的联系。第一〇〇团从西向东,第一〇二团从南向北,对白塔堡守敌第二〇七师的一个团展开围攻。激战中,第一〇一团利用两名被俘的敌下级军官进入白塔堡送信,劝其团长缴械投降。
敌团长见大势已去,表示愿意投降。第一〇一团派两名干部进入白塔堡与敌团长谈判,达成三点协议:立即投降,保障武器物资完好无损,保障投降人员人身和财产安全。第三十四师政委谭友林接到报告后,命令各团停止攻击,分三路进入白塔堡,共受降和俘敌三千五百余人。
左翼第三十六师以第一〇八团为前卫,第一〇七团在其左侧并肩搜索前进,第一〇六团为师预备队。第一〇八团前卫第八连进至沈阳西南的榆树台时,突遭敌第二〇七师第一旅第一团第三营炮火阻击。第三营长蒋顺学及时调整部署,第八连正面攻击,第九连侧后迂回切断退路,第七连左侧攻击敌主地堡。
激战中,第七连战士江维只身冲到敌地堡前,捆绑三枚手榴弹冲进地堡将其摧毁,壮烈牺牲。战友们怀着悲愤,奋勇冲向敌人。第九连连长宋杰带一个排抢占交通壕,直插敌营指挥所,俘虏了正在用电话指挥作战的敌营长,敌全营随即放下武器。第一〇八团急速冲向市内铁西区。此时,第一〇六团、第一〇七团均已先机攻入市区。
主力部队第一、第二纵队以及辽北各独立师也已攻入沈阳市区。敌军分崩离析,纷纷请降。第一〇六团收降了一个敌装甲团,团参谋长杨晨光坐上刚缴获的一辆敌装甲车,率一个排直捣敌“剿总”司令部,砸掉牌子。
第一〇八团收降了一个敌炮兵团和两个步兵团,进抵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马占山兼任总司令的东北五省绥靖区司令部。马占山已于十月中旬称病飞回北平,第一〇八团收降了他的警卫部队。第三十六师共俘获敌官兵一万两千余人,收缴了大量火炮、车辆和军用物资。
为了迎接沈阳等大城市的解放,并确保城市解放后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秩序,早在10月20日,总部即向各部队作了“进城布置”规定。进城后,在巷战、肃清残敌的同时,要立即派兵保护重要仓库、工厂、火车站、飞机场等,并迅速转移易爆易燃物品。残敌肃清后,要及时布告安民,部队应即撤出城外,严禁无关人员进城闲逛。
纪律如铁,胜利所依
十二纵队在向沈阳以南急进途中,便对部队进行了城市政策纪律教育,有的还把内容编成歌曲教唱。因此,攻入沈阳市区后,各师、团都有良好表现,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第一〇六团第九连有个战士的鞋破了,他从缴获品中换了一双新鞋,副连长沈仁礼提醒他“不要忘了入城纪律”,战士立即脱下鞋,打赤脚冲向城内。
第一〇八团第三连负责看守一个面粉仓库,连队携带的粮食吃光了,后勤供应一时跟不上,他们宁肯饿肚子也不动仓库一袋面粉。有个被俘敌军官将一块重一百五十六克的黄金送给第二连军械员张有,张有耐心宣传解放军的俘虏政策,使军官深受感动,感慨“不为金钱,为了人民,这才是能打胜仗的队伍”。
11月2日,沈阳宣告解放,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在沈阳的入城检阅台上,袁升平见到了原辽吉军区和西满纵队政委陶铸,他当时已担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并以沈阳市军管会副主任身份协助陈云接管沈阳。陶铸邀请袁升平留下来接管沈阳,但袁升平笑着回答,自己天生就是打仗的命,还是跟着野战军走。
沈阳解放后,十二纵队除少数部队暂留看守仓库、物资和维护秩序外,其余全部撤离市区,在沈阳以南苏家屯一带休整。12月初,按照中央军委和东北野战军总部的命令,部队挥师南下,进兵山海关,踏上了后续解放平津、华北、全中国的万里征途。
也就在沈阳解放的前一天,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对解放军进行整编。东北野战军第十二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九军,钟伟任军长,袁升平任政治委员。
此后,第四十九军随东北野战军入关,参加了平津战役和衡宝战役,随后直驱广西,参加剿匪作战。1952年1月,第四十九军番号取消,军部改编为空军第三军军部,部队改编为公安部队,或转隶其他部队。钟伟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而袁升平则于同年被授予中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