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陆时期,蒋介石麾下被称作“五虎上将”的,指的是陈诚、顾祝同、刘峙、蒋鼎文和卫立煌。仔细琢磨这五个人的一辈子,各自都有些不一样的本事和门道,经历也挺跌宕起伏的。虽说外号叫“五虎将”,其实真要论下去,真戴得上“虎将”这顶帽子的,还就只有其中一个人。
“干将”陈诚
1930年中原大战的时候,陈诚担任着十一师师长。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才过了14年,他直接把何应钦的位置取而代之,成了军政部长。等到抗战结束,蒋介石撤了军事委员会,重新调整军方架构,陈诚和白崇禧分别当上了参谋总长和国防部长。陈诚升官的速度,放在当时蒋军队里头,真是独一份,这也说明蒋介石对他信得有多深、重用得有多狠。
陈诚治军和管理政务的确有两把刷子,但光凭这些显然还不够,他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其实还有两个关键缘由。
一方面,陈诚跟蒋介石是同一个地方来的,又算是地道的“黄埔系”老班底。1924年黄埔军校刚成立那阵子,他就在那儿当炮兵科教官,还兼着炮兵队区队长。打那会儿起,蒋介石就留意上了这个浙江同乡。说到用人,蒋介石对江浙背景和“黄埔系”出身的人情有独钟,陈诚这两项都凑全了,再加上自己能力也不拉胯,自然就被蒋介石看上了。
还有个原因,陈诚其实是蒋介石、宋美龄两口子的干女婿。1918年那阵子,陈诚在念师范的时候,托了同学吴子漪牵线,娶了人家的妹妹吴舜莲。不过嘛,陈诚后来混得风生水起,他和这位原配媳妇的感情却越来越淡,搞到后头,一年才能碰个一回面。
中原大战结束,那会儿陈诚的十一师升格成了十八军,也就是“土木系”这称呼的来历,毕竟十一和十八正好对应“土”和“木”。为了把这个心腹将领绑得更死,蒋介石和宋美龄亲自作媒,把干女儿谭祥许配给陈诚。谭祥的爹谭延闿,是国民党元老,也跟蒋介石私交过硬。1930年9月,谭延闿临终那会,还特意把小女儿谭祥托付给赶来看望的蒋介石夫妇。后来蒋家两口子就认了谭祥当干女儿。
谭祥出身显赫,气质和才气都不差,陈诚对这门亲事十分乐意。不过谭祥自己坚持要个名分,表示可以结婚,但必须得当正房夫人。陈诚听了,只能先让吴子漪去周旋一番,和原配吴舜莲正式离了婚,这才把谭祥娶回家。虽然离了婚,陈诚每个月都给吴舜莲生活费,而她的哥哥吴子漪也一直在陈诚部队当军需处长,混得不赖。陈诚和谭祥结为夫妻后,两人很是恩爱,相处和谐,被不少人传为“模范夫妻”,生了四个儿子(陈履安、陈履庆、陈履碚、陈履洁),还有两个女儿(陈幸、陈平)。
浙江同乡、黄埔出身、还有干女婿这层关系,蒋介石对陈诚说是格外信任,不但提拔得特别快,还多次委以重任,甚至私下跟阎锡山讲过“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这样的话。
说到国民党那些掌权的大佬里,陈诚的为人确实还算正派。“土木系”的黄维在淮海战役成了俘虏,这人在后来改造的时候,死活不肯讲陈诚的不是,觉得陈诚的人品在国民党军中算是很少见的了。
仔细捋一捋陈诚的军旅历程,你会发现他带着一个军、抑或一个集团军,还能应付得来。可一旦到了军政部长、参谋总长这种高层次的位置,手上的活儿就有些发散了。解放战争那阵子,陈诚的带兵水平也就那样,失误接连不断,多少有点“拉胯”。蒋介石指手画脚固然有锅,但要说起1947年秋,陈诚把熊式辉和杜聿明挤走,自己坐镇东北主抓军政事项,从实战能力来看,跟杜聿明比真是差不少。
败退台湾那会儿,蒋介石为了给蒋经国铺路,几乎把随他过来的老资格政要都晾到一边了,陈诚算是少数的特例,反而越混越开挂,在国民党里的分量更重,还当上了副总裁,说白了除了蒋介石就属他官大了。由此也能看出来,蒋介石对他这个干女婿是真有点“偏心眼”。
1965年3月5日,陈诚去世。他留的遗嘱压根没提“反攻”,字里行间反倒看得出希望祖国统一的想法。等到陈诚走了,蒋家父子想让谭祥按他们的想法改一改遗嘱再对外公布,结果谭祥直接说:“要改就别发,要发就得照原稿来。”
“忠将”顾祝同
黄埔军校刚成立那会儿,江苏涟水老乡顾祝同就当上了中校战术教官。蒋介石本来就对江苏、浙江这片的人有点偏心,再靠着“黄埔系”这块金字招牌,顾祝同升官发财那叫一个顺溜。
顾祝同这人脾气挺收敛,对蒋介石的话一句不带犹豫地照着办,基本上啥事都不顶嘴,所以大家背后还叫他“忠心耿耿顾祝同”。细琢磨这话,其实里面还夹着点调侃的意思。
1927年8月,蒋介石被李宗仁和白崇禧联手“逼宫”,加上何应钦袖手旁观,没得办法就只能辞职。蒋一走,李宗仁、白崇禧开始动手,强行要求各部队头头清理黄埔出来的军官。顾祝同那会儿是第三师的师长,他死活不肯答应,还偷偷把不少被踢出去的黄埔学生收了过来。过了没多久,1928年蒋介石重回总司令的位子,发现顾祝同带的第三师黄埔军官人数非但没少,反倒加了一半。蒋这一看,心里可别提有多痛快了,后来对顾祝同有意帮衬,格外重用。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一爆发,蒋介石被扣了起来。南京这边一下子乱套,分成好几派,原本主张动武的何应钦这时候话语权最大,他还以讨逆军总司令的身份,直接把顾祝同任命成西路总司令,刘峙当东路总司令。宋美龄瞅准了形势,心里明白要是真打起来,蒋介石恐怕更不安全,亲自上门找顾祝同聊这事。顾祝同当下就拍着胸脯保证,自己绝对不会领兵开打。后来怕何应钦一直催着动手,他索性就说自己生病不露面,等到西安事变用和平的方式落幕,顾祝同还挂着养病的名头没出来。
顾祝同当初在西安事变期间的做派,让蒋介石非常认可,夸赞了好几回。此后,在蒋总倚重的那些高级将领里头,顾祝同一直占着重要的位置,是蒋介石最信得过的人之一。
解放战争那阵子,顾祝同担任陆军总司令,把指挥所设在徐州,带头进攻华东解放区,谁知连连失利没讨着啥好。陈诚从东北灰溜溜撤回来,成了众人口中的靶子,只能辞掉参谋总长,没多久就去了台湾干省主席。陈诚一走,顾祝同接连握起好几个重要位置,参谋总长、国防部长、陆军总司令这些头衔都落在他身上,手里的权力大得很。
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后,顾祝同把主要职务都退了,转而挂了个“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的头衔,这活儿说白了也就没啥实权,顶头上司还是何应钦。到了台湾,顾祝同的日子倒挺安逸,蒋家父子在生活方面也还挺想着他。1987年1月17日,顾祝同去世,活了94岁,也算是把自己跟着蒋介石走了一辈子的路走到头了。
“福将”刘峙
刘峙老家在江西吉安,1924年夏天,他通过黄埔军校总教官何应钦牵线,做起了军校的战术教官,归到“黄埔系”这个圈子里,也就顺理成章了。
说到蒋介石手下那“五虎将”,早年间刘峙的风头确实很亮眼,比起陈诚、顾祝同那些角色,完全不在下风。北伐那阵,刘峙担着第二师师长的重担,手下弟兄干得倍儿漂亮,一路势如破竹。后头更是升任第一军军长,咱都知道第一军可是蒋介石手里的王牌,刘峙能踩进这档子位置,说明在他那儿分量不轻。
刘峙当年和那些军阀部队打仗的时候,表现确实挺厉害,所以提拔得特别快,圈子里都叫他“福将”。1935年4月那会儿,蒋介石折腾了一波国民党军队的体制改革,重新给大家授衔,上将的人数一下少了不少。刘峙拿到二级陆军上将军衔,没过多久还当上了河南省主席,一下子风头盖过陈诚、顾祝同、蒋鼎文、卫立煌他们仨。
“西安事变”当时对刘峙的人生来说算是个拐点。他那会儿看错了局面,整了个跟顾祝同完全不一样的打法,直接站到了何应钦那边,拼命主张要打陕西。谁想到蒋介石被张学良送回南京以后,刘峙一下就有点骑虎难下了。等他赶去接蒋介石时,还被蒋介石狠狠训了一通,场面说起来都挺尴尬的。
全面抗战打响后,刘峙带着手下在平汉路一败涂地,兵力死伤惨重,地盘也丢光了,蒋介石气得不轻,立刻把他撤下来,调去后方做重庆卫戍司令兼防空司令。临近抗战胜利那会儿,蒋介石想掏空桂系的兵权,表面上提拔李宗仁做汉中行营主任,其实变相让他靠边站,派刘峙顶上第五战区司令。当时,大家都清楚日本是大势已去,谁都觉得刘峙这回是要去捡个大便宜,就连李宗仁也觉得很窝火。没想到刘峙刚一接手,日军攻过来,他直接把第五战区指挥部的老河口也丢了,这下子舆论一片哗然,闹得很大。
解放战争那阵,刘峙先被安排当上了郑州绥靖公署主任,结果因为指挥上出错,职位也就没了。他带着小妾搬去了上海,过起了清闲日子。到1948年6月,徐州“剿总”要组建,可蒋介石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又想起刘峙,让他做了总司令。这个任命在国民党圈子里成了个笑柄,谁都觉得刘峙根本撑不起这个台面。有位将领还直接吐槽:“徐州可是南京的门户,大将没派来,倒来了头猪。”
在淮海战役期间,刘峙把指挥权甩给了副总司令杜聿明,自己却悄悄地溜出了徐州,这才没被抓住。蒋介石一下损失了55万兵力,气得不行,马上让刘峙滚蛋,还要查他。不过刘峙命硬,偏偏这会儿蒋介石自己下台了,撤职倒是落定,查办的事儿却不了了之了。
刘峙自从1935年当上河南省主席后,疯狂捞钱这事从来没歇过。就连淮海战役打得正紧的时候,他合作的那些生意人也跟着国民党部队来来去去。后来被撸了官,刘峙和小姨太黄佩芬一块儿跑到香港,结果钱带得多了,香港那些老部下纷纷上门来敲竹杠,刘峙也害怕再呆下去,赶紧携着黄佩芬和家人转道印尼。没想到在印尼也是屡次被敲诈,生意也没做成,钱很快就见底,日子过得实在是紧巴,最终只好去华侨学校混口饭吃,当起老师来。
蒋介石去了台湾以后,听说曾经的二级上将刘峙竟然混到在印尼教小学,觉得脸面挂不住,赶紧让人捎话过去,说既往不咎,可以让刘峙到台湾来。刘峙接到消息,高兴得不行,赶着全家老小一块儿折腾到了台湾。结果一到那儿,蒋介石先把他叫来劈头盖脸骂了一顿。刘峙倒没生气,被骂之后反倒长舒一口气,心里明白,命算是捡回来了。
刘峙搬到台湾后,挑了气候舒适的台中落脚,从此基本不怎么露面,日子过得挺低调,算是半隐退。1971年1月15日,他因病去世,享年79岁。
“飞将”蒋鼎文
蒋鼎文身上有两个明显的身份标签,一是浙江老乡,二是黄埔军校的教官,这俩条件刚好符合蒋介石用人的那一套规矩。年轻时候的蒋鼎文,打仗还真有点本事,中原大战那会,作为第二军军长,他带兵在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的主战场上穿梭来去,动作麻利得很,所以才有了“飞将”这个绰号。
在蒋介石手下那些大将里,蒋鼎文算是比较早就走上腐化路子的。1927年,北伐军把浙江拿下后,蒋鼎文被派去做浙东警备司令,还兼着宁波公安局长。战场安静下来没啥事,他干脆把正事全甩给副职去管,自己天天和宁波当地的名门望族、富商大佬混在一块,常在青楼里潇洒,结果还闹出了花柳病。没有办法,蒋鼎文只能找来专门治花柳病的杨槐堂给他瞧病,这位杨槐堂也算是有点真本事,三下五除二就把他的病给整好了。从那以后,这位杨医生就一直跟着蒋鼎文混,后来还当上了少将军医处处长,可谓是时来运转。
中原大战那阵子,蒋军打下郑州,把西北军赶跑后,蒋鼎文、顾祝同、上官云相这几个风头正劲的将领可得意坏了,居然摆开桌子公然搓麻将赌起来。谁想到蒋鼎文手气背到家,一晚上功夫,把手里刚到手还没来得及发的三个月部队军饷全输没了。到了第二天,蒋鼎文只好硬着头皮去见蒋介石,结果刚进门就被臭骂一顿,不过多少还是给了他五万大洋。蒋介石这样放纵下来,蒋鼎文那毛病也就愈发收不住了。
抗战那几年,蒋鼎文当过西安行营主任、第十战区司令长官、还有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不过他上任后心思可不在工作,忙着搞买卖捞钱,权钱交易玩得飞起。在第一战区那会儿,他和副司令汤恩伯死磕,俩人根本合不来。1944年豫中会战时,互相给对方使绊子,结果带的兵马溃不成军,短短一个多月就丢掉38座城,兵力损失二十来万。这仗结束,蒋鼎文就被炒了鱿鱼,后来蒋介石再也没让他掌什么实权。
蒋鼎文在国民党阵营里的口碑那是相当一般,举个例子,1948年6月,大伙商量徐州“剿总”总司令接班人的时候,顾祝同直接开门见山:“考虑了两个人选,一个是刘经扶(刘峙字经扶),一个是蒋铭三(蒋鼎文字刘峙)。铭三这人白天赌钱晚上泡妞,横竖一比,还是刘经扶靠谱些。”顾祝同平时做人挺低调,也不轻易评价别人,能当着众人说出这样的话,可见蒋鼎文的名声确实让人头疼。
蒋鼎文到了台湾后,多数时间都花在组织各种同乡会这件事上,1974年1月2日,在台北去世,享年79岁。
蒋鼎文这么拉垮,蒋介石为啥最多只把他撸掉职务,从来没深究别的责任,甚至等到他病逝后,还追封成了陆军一级上将?其实这里头的门道,咱聊个小故事,兴许能看出点苗头。1928年8月那会,蒋介石头一回下野回溪口住着,蒋鼎文一听消息,直接哭成泪人,马上拉着手下人开会,说:“这边的事先让张吾剑督察长顶着,我就专心跑去溪口服侍总司令。”
接着,蒋鼎文火速赶去溪口。蒋介石在那边住着的时候,蒋鼎文天天守在身边,还真是茶来水往伺候得妥妥当当。这种贴心劲儿,估摸着蒋介石心里那会儿,肯定挺受用。
“虎将”卫立煌
卫立煌跟其他四位“五虎将”不一样,说白了他就是个杂牌出身。他人来自安徽合肥,可不是蒋介石最喜欢的那帮江浙老乡。而且,卫立煌没有进过黄埔军校当教官——黄埔军校刚成立的时候,他还在许崇智那边当粤军补充旅旅长,也压根算不上啥“黄埔系”。
卫立煌之所以被蒋介石器重,关键还得靠他打仗有一手,战场上那可真是响当当的“虎将”。早年时候,这位兄弟干活那叫一个卖力,蒋介石的吩咐从来不打折,他凭着一场接一场胜仗,官阶蹭蹭往上涨。等到全国抗战打起来,他带着部队在忻口跟小日本死磕,那场仗打得人心发紧,还跟八路军搞得很铁,后来两边的交情也就深了。
卫立煌那会儿当着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南省主席,对八路军特别客气,还给他们送了不少枪械弹药。结果,蒋介石心里就开始犯嘀咕,1942年1月让蒋鼎文把卫立煌的位置给替了。后来卫立煌被安排去了西安、重庆这些地方,日子也不怎么自在,整天被军统特务跟着,差不多算是处在半软禁的那种状态。
远征军头一回进缅甸没打好,蒋介石就重新整顿队伍,筹备二次进军缅甸。反攻打响前,卫立煌顶替了陈诚,接过了远征军总司令的位置。这回蒋介石算是难得选对了人,卫立煌也真争气,带着部队打了个漂亮仗,拿下了入缅作战的胜果。
抗战结束后,卫立煌又一次被蒋介石收回了兵权,被安排去欧美转了一圈,搞军事考察那一套。到了1947年末,蒋介石一个劲儿发电报催他赶紧回国。等卫立煌一回到家,这才摸清情况:原来陈诚没法收拾东北那摊子事,只能让老婆谭祥出面去找宋美龄,让宋美龄替他说话,好让蒋介石把陈诚调离东北。可是东北那位置,谁来顶替合适呢?蒋介石琢磨来想去,到头来还是觉得卫立煌最靠谱。
那时候,国民党军在东北其实只勉强守着不到10%的地界儿,手里就剩锦州、长春、沈阳这几个大据点。卫立煌上任以后,跟蒋介石在战略上闹了分歧,俩人一直为这事吵吵到辽沈战役打得不可开交。东北失守以后,蒋介石追究起失败的责任,把卫立煌一家都关在南京哪也不让去。到了1949年1月,蒋介石退下台,李宗仁当了代总统下令把卫兵撤走了,这下卫立煌抓住机会,赶紧带着老婆孩子逃出南京,绕道跑到香港去了。
1955年3月,卫立煌带着夫人韩权华悄悄回到大陆,受到了大家的热情欢迎,还被安排做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位。1960年1月17日,卫立煌去世,享年63岁。
“五虎将”中,蒋介石对卫立煌一直有点提防,从来没把他真正当自己人。起初,卫立煌的第一任老婆朱韵珩跟宋美龄关系铁,两人算是闺蜜,朱韵珩又特别会说话,还擅长搞好关系,这让卫立煌跟蒋介石的关系还算说得过去。1939年朱韵珩去世,跟宋美龄这一层关系断了,卫立煌的日子慢慢就不好过了。所以不少人都说,卫立煌是蒋介石心目中“杂牌里的自己人,自己人里的杂牌。”
结语
在蒋介石的“五虎将”里,陈诚虽然纯论带兵不怎么出色,可整体业务能力还真挺靠谱,是那种能做实事的能人;顾祝同就是按部就班,一身忠心让蒋介石对他格外放心;卫立煌打仗那可是不含糊,在这五个里算是真正会指挥的帅才;剩下刘峙和蒋鼎文,早些年也都算是有点本事的将军,奈何后来转变太大,走向堕落让人大跌眼镜,也反映出当时国民党那个糟糕风气。
#高考人生始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