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谱罚单震惊全网:时速一万七,扣12分!机器犯错,人来背锅?
凌晨三点的城市,路灯昏黄,一辆白色轿车缓缓驶过空荡的街道。车主小王打着哈欠,顺手点开手机里的违章通知,下一秒差点把方向盘扔出去——“超速驾驶:时速17000公里,扣12分,罚款2000元。”他揉了揉眼睛,确认自己没看错:“我这是开飞机还是开汽车?”
这荒诞一幕并非段子。最近,全国多地曝出“天价罚单”闹剧:河北司机被记录“时速500公里”,山东车主收到“穿越时空”的违章——车辆在同一分钟出现在相距30公里的两个路口。更离谱的是,某地交警系统甚至给自行车开出了“超速罚单”。网友调侃:“牛顿的棺材板要压不住了!”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机器“抽风”,百姓买单? 这些罚单的共同点是:数据明显违背物理常识。汽车时速17000公里是什么概念?远超第一宇宙速度,足以让车辆冲出大气层。业内人士透露,此类错误多因电子眼设备故障、系统算法bug或人工录入失误。某市交警内部人员匿名承认:“部分老旧设备常年不检修,下雨天连车牌都拍不清,更别说测速了。”
但荒诞背后是严肃问题:为何错误总由车主自证清白?浙江李女士为撤销一张“幽灵罚单”,跑了3趟交警队,提交了行车记录仪、加油站监控等5份证据,耗时半个月。而交警部门的纠错流程呢?多数地区仍要求车主线下申诉,部分平台甚至没有在线异议通道。“感觉像在证明‘我没偷吃月亮’。”李女士苦笑。
技术背锅,还是懒政作祟? 专家指出,类似事件暴露了智能交通管理的三大漏洞:一是设备维护形同虚设,某省抽查显示23%的电子眼超期服役;二是数据核验机制缺失,系统自动生成的罚单缺乏人工复核;三是纠错成本不对等,车主维权耗时耗力,而执法部门犯错“零代价”。
更值得玩味的是舆论反应。最初网友还当笑话看,直到有人晒出截图:某地“12345”政务平台回复投诉时,竟将错就错称“系统显示无误,请及时缴费”。评论区瞬间炸锅:“AI统治人类的第一步,是让交管系统先疯?”
当荒诞成为常态 回溯近年新闻,“技术性甩锅”早已不是新鲜事:核酸系统崩溃怪“流量太大”,健康码故障推给“网络波动”。某大学教授直言:“某些部门把‘智能化’当免责金牌,出了问题一句‘系统错误’就搪塞过去,本质上是不作为。”
眼下,已有律师呼吁建立“错罚追责制度”——若因设备故障误判,交警部门应赔偿车主误工费、交通费。而更多车主在等一个答案:当机器频频犯错时,那句“最终解释权归本系统所有”,到底是谁在解释?
夜深了,小王还在翻交规手册。他盯着“时速超过规定值50%可吊销驾照”的条款,突然笑出声:“按罚单逻辑,我该去考飞行员执照了。”笑完又叹气——明天还得请假去交警队,证明自己的车没变成火箭。